奧推網

選單
文化

8次鄉試敗北,只活到40歲,他卻靠書法擠進“吳門四家”

王寵(1494—1533),初字履仁,更字履吉,吳縣人。本姓章,因父親入贅王氏,而改王姓。他和兄長王守少年時就因功業出色而有名,引以為三吳之望。到成年後,王守於嘉靖五年成為進士,王寵卻八次應鄉試全部敗北。

嘉靖九年,王寵以拔貢就試禮部,也沒被選中。次年在南京鄉試期間,王寵病重,南歸之後臥痾石湖之上。嘉靖十一年臘月病情加重,直到次年正月十一日,便血不止,雖就異僧服符水診治,但未能痊癒。這年四月底病逝,年僅四十。

王寵的早逝可能與他屢試不中導致的抑鬱心情有關。一方面迫切希望透過科舉改變命運,因此從不放棄任何進取的機會;另一方面他要維護自己恬退清純的公眾形象,科舉得失的悵惘決不能顯露於他人之前。

這種矛盾為他的友人陳淳、袁袠、徐獻忠等勘破,在詩作與信札中,他們殷殷希望王寵舒散懷抱,以保進士志軀,太倉友人陸之裘甚至直接指王寵因抑鬱得戾,王不得不在回信中辯解:“一第得失,何足為重輕哉。”並說自己築室石湖之濱,山水禽魚足以自娛,頗有遺世之志。

這種心理的的矛盾在王寵的書作中也有所反映,即他總是以一種含蓄而略帶稚拙、緩懈的方式來處理他的書寫,以暗示一種脫俗的風度。儘管這很可能不是他自然地流露。有論者分析他的作品形式,指出其書“冰雪聰明,不著人間一點菸火氣息”。這也奠定了王寵在書史上的基本形象。

雖說王寵曾受業於蔡羽,蔡本身也是書法名家,於書極為自負。然而,在書法上王寵更心折於祝允明,以為“近代書家罕見其儔”。祝允明曾遠在廣東興寧任職,王寵與祝的交集主要在祝晚年回到蘇州以後,在祝允明著名的《懷知詩》中,祝允明懷友人十八人,唯獨王寵得詩二首。

然而王寵對祝允明的借鑑與其說是形跡上的,毋寧說是審美與取徑上的。他所心儀的古代書作如鍾繇《薦季直表》、王羲之《曹娥碑》、王獻之《玉版十三行》、虞世南《破邪論》、李懷琳《絕交書》、《閣帖》晉唐人書,也是祝允明最為推崇的。

王寵最具個人風格的是行書與小楷。其行書植根王獻之,其間亦隱見顏真卿的渾厚與李懷琳的散緩,偶雜章草用筆。他的晚歲書作中,結構的脫榫帶來特殊的連斷方式,字的疏密也相應地產生了特殊的視覺趣味。

王寵晚年的書法,結構與篇章上因字賦形,“不求一律”顯得漫漫落落。在大小、方闊、奇正上,有更多出人意表之處,趣味橫生,最終擺脫了對於祝允明依傍。相比之下,祝允明楷書面目眾多,“但個人風格並不特別強烈”。

王寵的小楷與行書在審美趣味上相當一致,這不僅是他書風走向成熟的標誌,也體現出他驕人的創造力。正因為如此,他雖然壽不及文徽明的一半,卻能在“文先生一筆書”的環境中不為所掩,最終躋身“吳門四家”,且與天全、枝山相頡頏”。

劉鳳《續吳先賢傳》指出,吳中書學得魏晉法者,自宋克以來,“只有祝允明和王寵”。王世貞在評價王寵書法時,也認為他晚年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為時所趣,幾奪京兆(祝允明)價。

與吳門名家相比,如果說文徵明的結字中宮緊收,伸縮自如,王寵則正好相反,他的字外圍緊密而中宮則常常虛其一面,讓人感受到氣息的流動。

而與祝允明相比,王寵強化了祝氏稚拙散漫的一面,而揚棄了他力量與氣勢的一面,這些都使得王寵能夠在文祝的時代不為二氏所牢籠,以鮮明的特色在吳門名手中佔得一席之地。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