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張三丰:他是武當派開山始祖,武功蓋世且長壽,其真實性有多少?

張三丰:風日清於酒,水雲淡若詩

對於如我這樣一非道家中人,二不看武打小說的人來說,寫張三丰有點鬼扯的意味了,但張三丰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對歷史不是太熟悉之人,也是知道他大名的,儘管來源大多是從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獲得的。在我的印象中,張三丰是個如同呂洞賓一樣的人物,即是一位有歷史原型,但被後世神話了的道家先祖,而他有別於呂洞賓的地方在於,張三丰不但在民間,且在正史中,亦是大名鼎鼎之人;而呂洞賓則更多的是屬於民間神話。張三丰,名君實,字全一,號三豐,武當派開山祖師,道成於元,興於明,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亦有多種說法,但遼寧阜新鐵鐵地認定是他們家鄉的先賢,他在元代時並不彰顯,而在明代則聲名大漲,曾被多個皇帝封為真仙或真人一類的封號。

正因為張三丰的出生地說法頗多,而遼寧又是其中主要的說法,於是,我們的鄰居韓國便有學者考證出張三丰是遼東濟州島人,當然就得出張三丰是韓國人的結論,並且還就此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很是搞笑。這裡有個問題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無論是官方還民間,都將張三丰定義為宋元交替之人,而實際上張三丰同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要是按時間算,他也應該算是金朝人士。因為,中原的大片土地,早就是金人統治上百年的時間了,要說是遼東,更是同南宋王朝完全的不搭界,張三丰是隨著金朝被滅後進入元統治時期,估計這是現代以宋為正統的觀念在作怪吧。

我其實對張三丰並不是太感興趣,但有一次看《羅輯思維》時,聽羅胖說道,大家都在黑元朝,但對元朝念念不忘的是大有人在,比如張三丰,一直是以大元遺老自居,遂產生了好奇之心。羅胖所言並非沒有道理,在據說是張三丰留下的詩文中,至少是能看見這個詞,所以,並非空穴來風,是有事實作支撐的,當然,前提是這些詩能確定為張三丰所作,因為只有入明後,方能自稱“大元遺老”,而元代近百年,他早已是百餘歲之人了,可能嗎?懷疑。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這是據說張三丰所寫的《無根樹》組詩中的一首,對這組詩後世是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鍾呂之心傳”,我不是教中人,識不得其妙,難以作評,反正感覺是勸人靜心修道,遠離紅塵云云。署名張三丰的詩很是不少,我粗粗地看過幾首,不是說仙便是論道,如《上天梯》一類,了無情趣,但其中也有些清新可人的句子,比如標題這“風日清於酒,水雲淡若詩”,便是他一首《題自畫像》中的詩句,只是不知是否真為他所作。我並不是無端有這樣的懷疑,因為有些詩實在是太神奇了,不是詩寫得神奇,而是寫作的時間神奇,直讓人驚掉了下巴,比如下面這首詩:

最宜聽是讀書聲,隔院傳來字字明;楊柳當窗草滿地,春宵雨過一齋清。這首詩名為《聽夢九子思敏讀書》,雖寫得平常,倒也是有些意境的,讀來還算有點點的感覺,從標題中能看出,是為一個叫夢九的兒子所寫,但是,這夢九是何方神聖,能讓鼎鼎大名的張三丰留下詩作。說來嚇人一跳,這夢九是清康熙年間人,名汪錫齡,字夢九,號圓通,曾做劍南道臺觀察,後來亦是道家人物;據說得張三丰真傳,至於傳了些什麼,無人知曉,書載為“所傳秘密,不可殫述。”他後來因編撰《張三丰全集》而揚名。

按照現在通行的說法,張三丰是生於1247年,也就是說,他是南宋人,1279年南宋覆滅後,由宋入元時大概三十餘歲,如果他活得夠長,那麼他的主要生活時期是在元統治時期,如何能在大清王朝時看見他的身影,這必是後人杜撰而為,所以,這詩的作者難道不可疑嗎?宋朝到清朝,這中間可隔著數百年的時間,不說按常識來看,即使是偶有特殊的事例,這也是不可能之事,但卻偏偏有人相信,沒辦法,反正我只是把這張三丰當作神仙來看待。現在對張三丰的主要話題,一是武功到底有多強,二是他到底活了多少歲,網上一片的爭議聲,實在是可笑之極。

前者主要是列舉金庸小說中的情節來爭辯;他是小說《神鵰俠侶》及《倚天屠龍記》中主要人物,是天下武林泰山北斗級的第一高手,創武當派,門人桃李天下,是唯一能同武林第一門戶的少林匹敵的武術教派。以小說人物來比較戰力高下,這本身就充滿著關公戰秦瓊的意味,就如同好事者爭論三國中誰是第一戰將一樣,有說典韋的,有說呂布的,當然,關羽、趙雲一類的也是候選熱門人物,但這些好歹有正史作參考,而張三丰則只有金大俠的小說來佐證,以小說家言作論據,這可信度就只能呵呵了。後者則根據那不靠譜的史料及野史,甚至是傳說來論證,有說兩百歲的,有說五百歲的,只是說到後來,連作者自己都不敢相信了,一個“也許張三丰現在還活在我們中間”打了總結,但是,主流說法是採信“專家”所說,享年212歲,我反正是嚴重懷疑中。

歷史上神龍見首不見尾之人多多,如鬼谷子和姜子牙一類,而如張三丰在宋、元、明及清四朝史書皆有涉及之人,怕是絕無僅有的,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道教的興盛,二是皇帝期望能長生不老,因為他畢竟是傳說中的長壽之人,且總是在民間的那個角落中,傳來他若隱若現的身影。正史中張三丰的資料並不多,主要集中於朱元璋和朱棣派人尋找他一事,他長相異於常人,史書以“龜形鶴骨”四字形容,大耳圓目,鬚髯如戟,是個絡腮鬍子,梳著一個抓髻,披一件骯髒不堪的百衲衣招搖過市,人稱“張邋遢”。他不慕榮利,雲遊四方,遁世清修,居無定所,穿山走石,鋪雲臥雪,是個聲望彌高的得道高人。

史書說他於洪武初年,在武當山立足開派,並無武功高強的記載,倒是說他精通佛儒道三教,與人言時,“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這裡要注意的是,史書中沒有武當派一說,只是說 “張三丰與其徒在武當山披荊斬棘,創草廬以修道”,而所謂武當派乃是後世之人對此教派的稱謂,最早是出現在清代武俠小說中,張三丰們只是修道而已,至於他們如何稱自己,便不得而知了。洪武之時,他已是百歲以上之人,這在當時絕對是長壽之人了,於是朱元璋便遣人詔他下山,以論長壽之道,誰知他“拂袖長往,不知所在”,於是,全國便掀起了尋找他的熱潮,直到永樂之時未退。

後來的他便如同雲鶴般的杳然無蹤,“尋訪無著”,儘管朱棣在武當山大建道觀示好,卻也總不見他的身影,但卻不時又有他的訊息傳來,行蹤很是鬼魅。更有人著書說他在陝西寶雞死而復生後,入蜀地見蜀獻王朱椿,後復入武當,雲遊襄漢,直到大清雍正朝還有人稱曾遇見過他,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文章中聲稱他是元代的文武狀元,還曾當過縣令,這一看便是打胡亂說的民間故事,元代立國40年後方才開科取士,加上他在南宋的時間,那也是70歲開外之人。即使參加元人第一次的科舉,這把年紀如何能得狀元,何況還“文武”,似乎全國就他一人參加考試一般,而文狀元歷代都是留在中央任職,如翰林院一類,武狀元則肯定是要去軍隊任職的,如何會去當個區區的縣令,不是智商低下之人是絕對不會相信有此一說的。

我認為,歷史上也許有張三丰其人,他也是個長壽之人,活個百餘歲也是有可能的,而武功天下第一之說,是弟子們及信徒為提高師宗而為其張勢之說。至於他到底長壽幾何,後世無論哪種說法都是臆測,我鐵定地堅信,所以元以後有關他的傳說,都是假李逵些在作妖,是借他的名字神化自己,以達到招搖撞騙之目的,或為自己的作品作依託,都是不可信的。寫完張三丰,我是失落滿滿,原因是正史中記載他最後的身影是出現在雍正朝,就是說他至少活了五百多歲,這樣的記載如何能讓人信服,所以,我以後對所謂的正史,也只能作個參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大概說的就是張三丰這樣的人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