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國家罪人

評書又叫說書,是古代比較普遍的一種口頭表演藝術,從人民群眾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娛樂活動,所以從清朝發展至今,它依然有著頑強生命力,只是評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塑造人物的英雄形象,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這就讓評書擁有了一個弊端。

其實就是容易忽略真實史料,以自己的想法和聽眾的喜好,去編撰一些人物及事蹟,而在文盲遍佈的時代,評書的傳播能力還有影響力,是可以跟流言媲美的,所以壞人如果在評書人的口中變成好人,那麼因為作者喜歡根據評書寫文,他們也會在書籍中變成好人,最後在老百姓心中成為大好人,這一套下來簡直就是壞人夢想中的洗白機制。

像評書《呼延慶徵西》《呼延慶出世》《呼延慶打擂》,小說《呼家將》《呼楊合兵》《說呼全傳》中的呼延慶,無一不是慘遭滅門之後,發奮圖強,在不少結拜兄弟,還有不少愛國忠臣的幫助下,跟奸黨展開曲折、激烈、長期鬥爭後贏了的英雄人物——忠孝王,但真正的呼延慶有沒有這麼厲害?

當然沒有,真正的呼延慶甚至跟呼延贊有無關係都未可知,他的事蹟散見於《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實資料,在這裡面他只是一個宋朝宋徽宗時期的指揮使,帶500人,相當於現在的營長,屬於默默無聞的小官吏,他能掀起水花,則有點“時勢造英雄”的意味。

當時的北宋一直以來都深受遼國的威脅,只是1004年宋真宗和遼蕭太后簽署盟約,雙方才保持了100年的和平,但宋徽宗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心情十分迫切,恰逢這時候金朝將遼國挫敗,宋徽宗就想聯合金朝一起抗遼,有想法之後,宋徽宗就多次派童貫出使遼國,打聽其內部虛實,直到1118年才終於下定決心派人前往談判。

然而談判不是簡單事,首先語言這一關得過,而呼延慶剛好就會女真語,且有幾分口頭上的能力,所以宋徽宗將之作為第二使團中的一員派出,這一段旅程實在是艱辛不易,一上岸就被抓不說,因種種原因導致國書的規格太低惹得完顏阿骨打大怒,於是一行人又被扣押半年,等後來回國拿了宋徽宗親筆國書後,“海上之盟”才算成功。

這期間從宋徽宗的角度來看,促成宋金盟約的呼延慶確實是一大功臣,但從整個宋朝來看,時勢雖造起來了,呼延慶卻不是英雄,因當時宋朝的整體條件就不是能打戰的條件,朝中有識之士的反對聲不絕於耳,其中鄧洵武就說的很清楚了:“如今國家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我不明白:與強金為鄰,難道好於與弱遼為鄰?”

很快就事實就證明了宋徽宗呼延慶等人的草率,由於宋朝攻遼失敗,金朝順勢拿下了遼上京、遼中京及遼南京,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等地,這時候宋朝去找金國要燕雲十六州,對方反而指責宋朝沒用,所以最後是宋朝花了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租錢100萬貫買回來的,且買的還是一座座被搜刮殆盡的空城,成為宋朝恥辱的烙印。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儘管宋徽宗依然將這件事中的童貫等人當作功臣一一加官進爵,但是史書中卻沒有了關於呼延慶的記載,他既沒有被嘉獎,也沒有被賜死,只是像顆石頭激起一陣漣漪就沉了底,但又因為落水的那一刻,造成了岸邊不少人衣衫盡溼,所以人們想起他的時候,免不了還有幾分咬牙切齒。

當然也不能將宋國遭受的所有苦難之根源,加諸於海上盟約,也不能說呼延慶力促簽約,所以才有後來宋金大戰,何況呼延慶也只是完成宋徽宗交代的任務,屬於身不由己,但他完全沒有個人獨立思考能力,沒有看到整個國家的局勢,在這次盟約中,他又起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負主要責任,所以大家說一句國家罪人,也是應當。

聽慣評書、愛好小說的眾人也應當時刻銘記,這些都是藝術作品,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情緒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在享受他們帶來的樂趣之時,不要放太多情感傾向進去,否則就會使自己陷入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於《公眾輿論》提出的“擬態環境”中,阻礙自己對於真相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