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明朝犯了哪些錯?拱衛北京的“寧錦防線”,為何淪為帝國黑洞?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寫在前面

『歷史專欄』今日復更新

最近大伊萬看到有讀者留言說,希望咱們公眾號能夠恢復更新中外古代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科普文章,這位讀者還專門提到了咱們之前開的幾個系列:近代中國版圖的形成、中國古代冷兵器系列、主要朝代軍制與軍事力量、網路歷史段子闢謠等諸多系列。

之前持續更新兩三年的“歷史專欄”,尤其是幾個重要專欄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了小小的討論。大伊萬在知乎、貼吧以及朋友給我截圖的QQ群上看到了很多議論,多數是比較積極正面的。

其實呼籲恢復更新歷史專欄的留言,大伊萬也經常能夠在後臺看到。之所以停更一陣子,是由於歷史類的話題閱讀量波動比較大,最低時只有正常閱讀量的四分之一(當然也跟當期話題太冷門有關)。那大伊萬決定恢復更新歷史,還希望各位讀者老爺多多捧場多多點選閱讀,也希望各位大家多多留言討論,或者提出選題建議,也好讓大伊萬能夠較好的預判熱門話題。

今天是大伊萬曆史專欄恢復的第一篇,咱們講一下明清史的一個細節故事。

寧錦防線(或稱關寧錦防線)——這是明朝末年為了抵禦後金(清)的進攻而在遼西走廊構築的一條防線。關於這條防線的歷史功過,在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有的說,寧錦防線有效阻滯了八旗大軍入關的步伐,大大推遲了清朝入關的時間,也有的說,寧錦防線耗盡了明朝的國力,卻最終不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是個得不償失的典型錯誤決策。

咱們本篇就來探討一下寧錦防線的問題。

歷史背景

首先,咱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寧錦防線產生的歷史背景。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對明朝在遼西的核心據點——廣寧(今遼寧北鎮)發起攻擊。廣寧戰役的結果,是明軍再次慘敗,廣寧陷落,損兵十餘萬。

廣寧的陷落,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北京的門戶——山海關已經失去了外圍的屏障。從廣寧到山海關,距離大約250公里,中間隔著長約185公里的遼西走廊。遼西走廊西臨松嶺山脈,東濱渤海,只有沿海有一條狹窄的平地可以透過。明朝初年,曾在遼西走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衛所,用於拱衛山海關,其中就包括後來赫赫有名的寧遠城(今葫蘆島興城)。

▲明代在遼西走廊設定的衛所

但是,由於承平日久,遼東的女真和蒙古各部始終威脅不到遼西走廊,所以遼西走廊的衛所就逐漸衰敗了,寧遠城也在隆慶年間因地震而毀,後來雖然修補,但一直處於破敗狀態。

現在後金崛起,攻取廣寧,明朝就麻了爪子。遼西走廊已是無人之境,如果後金鐵騎扣山海關,將沒有任何阻擋!而如果山海關再陷落,北京城將徹底暴露在八旗鐵騎面前!

孫承宗的寧錦防線

所以,如何拱衛好山海關,就成為了明朝君臣關心的頭等大事。關於這個問題,薊遼經略王在晉和大學士孫承宗之間有過一次著名的爭論。王在晉認為,山海關“不過防軍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來”的一個關口,防線太長,防禦漏洞太多,根本不可能受得住。因此他主張“拒奴撫虜、堵隘守關”——一方面招撫遼河地區的蒙古各部,利用蒙古各部收復廣寧,一方面在山海關外四公里的八里鋪再建一道關城,形成“雙保險”的態勢。

▲孫承宗

而孫承宗則認為,

與其花巨資再建一道新的山海關,不如重建寧遠城、恢復前屯衛,以作為山海關的外圍屏障,既可以保護山海關,又能收復疆土,一舉兩得。

由於孫承宗是天啟帝的老師,因此獲得了天啟帝的信任和支援,最終王在晉被罷免,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

在孫承宗主持下,從1622年秋開始,明朝用了三年時間,耗費巨資,以寧遠城為中心,構築起了一條一百多公里長的連綿不斷的堡壘群——寧遠到山海關之間,相繼恢復了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沙後所四城,同時在海中的覺華島也築城,作為遼西軍糧貯存地。

到了1625年夏,孫承宗又進一步派人向寧遠以北繼續築城,相繼恢復了塔山、杏山、松山、錦州、小淩河、大淩河等城。這樣,一條完整的寧錦防線就構築完成了。從最前沿的大淩河堡到山海關,全程約二百多公里,分佈著明軍大城九座,小堡四十多座,兵力十多萬,加上覺華島供給的糧草,登州、萊州的水師保護海面,遼西走廊已被明朝牢牢控制。

▲孫承宗在1622-1625年間建立的寧錦防線諸城

1625年秋,孫承宗因柳河戰鬥的失敗被閹黨攻擊而被迫退休回家,新任遼東經略高第認為孫承宗向山海關外擴充套件防線,導致了“薊鎮單弱”,於是下令將關外各城全部拆毀,所有軍民全部遷入山海關,以充實薊鎮的力量,孫承宗三年的努力幾乎旦夕之間化為烏有。

關鍵時刻,寧前兵備道袁崇煥挺身而出,堅持不撤,並在1626年正月取得了寧遠保衛戰的勝利。此戰不但使企圖直扣山海關的努爾哈赤吃癟,而且大大鼓舞了明朝君臣的信心,他們一致認為:“恢邊勝算,以寧遠為第一功,而滅奴要會以敘寧遠為第一務!”

▲寧遠之戰的勝利證明了建立寧錦防線的正確性

至此,構築寧錦防線再無爭議,明朝迅速撥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始重建被高第譭棄的關外諸城,同時明確了“憑堅城、用大炮”的防禦戰術,提拔袁崇煥為遼東巡撫,開始主管遼西的防務。1627年春夏,皇太極再次率八旗大軍前來攻擊遼西走廊,明軍在“憑堅城、用大炮”的正確戰術思想指導下,在袁崇煥指揮下再次取得寧錦防禦戰的勝利,皇太極鎩羽而歸。

▲袁崇煥

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明軍得以兩次挫敗後金進攻,足以說明,寧錦防線確實是一道讓後金無法硬啃的堅固防線。有寧錦防線在,後金就不可能靠近山海關,寧錦防線不愧是大明帝國的堅實屏障!

帝國黑洞的轉折點

那麼,寧錦防線從帝國屏障逐步變為帝國黑洞的轉折點在哪裡呢?這就要從寧錦防線的兩翼說起了。明朝以遼西走廊為正面,同時以蒙古察哈爾部為左翼、山東登萊為右翼,對後金三面展開了一個積極防禦的體系。其中,遼西的寧錦防線主要負責吸引和對抗後金主力的正面進攻,左翼明朝以“賞賜”的名義收買蒙古察哈爾部,既可以穩住寧錦左翼的局面,又可以利用察哈爾的騎兵襲擾後金佔領區;右翼的登萊則利用水師的優勢不斷襲擾後金佔領的遼南地區,策動當地漢人起義,進而蠶食、收復遼南地區。

▲寧錦防線整體佈局示意圖

如果我們用足球比賽的陣型來比喻,北京城就是門將,在它前面是山海關這個中後衛,山海關的前面是寧遠和錦州兩個後腰,拱衛著球隊的後防線,左翼衛是察哈爾部,右翼衛是登萊,兩個邊翼衛既從側翼保護球隊後防線,也承擔著向對方半場反擊的任務。

而到了崇禎上臺之後,這兩個邊翼衛先後都廢了:

先看左翼。蒙古察哈爾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直系後裔,一直夢想恢復成吉思汗的偉業,因此對蒙古各部發號施令,不可一世。在後金崛起之後,林丹汗因為明朝的重金收買,也曾出兵援救廣寧,結果被後金軍打得一敗塗地,從此他對與後金交戰就非常畏懼,表現十分消極,轉而熱衷於吞併周邊的蒙古各部。

由於林丹汗的威逼,導致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後金。1628年,後金征服了察哈爾的藩屬多羅特部,漠南蒙古各部紛紛前來會盟,接受皇太極的領導。林丹汗看形勢不對,不敢同後金交鋒,放棄原來的牧地,轉而向西遷徙,跑到了宣府、大同一帶的長城以外駐牧。這樣一來,寧錦防線的左翼就門戶大開,給了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侵入長城的條件。

▲察哈爾部的西遷,是導致寧錦防線左翼門戶大開的原因

再看右翼。右翼的情況更為複雜。1628年,崇禎上臺第一年,以袁崇煥為薊遼督師,兼管登萊,開始整理各鎮的兵額,以達到擠出水分、節約餉銀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在朝鮮皮島開鎮的東江鎮總兵毛文龍所部二十多萬兵額被壓縮到只剩二萬八千,餉銀被從每年100萬兩砍到了只剩24萬兩。不僅如此,崇禎還認為毛文龍之前數年一直虛報兵額,冒領軍餉,要求兵部追回前兩年多發的軍餉。

這下就把毛文龍逼得走投無路。1629年春,毛文龍的軍隊從皮島乘船跑到山東半島,在登州、萊州一帶大肆掠劫。同時,毛文龍暗通後金,向後金走私各類物品,雙方使者書信來往不斷,毛文龍甚至與皇太極約定“我取山東,爾取山海關”。這些做法終於讓明廷忍無可忍,最終在這年六月,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網路上有種說法,認為袁崇煥斬毛文龍使東江失去了牽制後金的能力,從而可以讓後金可以大舉入塞掠劫,因此袁要對此負主要責任。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在毛文龍被斬後,袁崇煥曾上書崇禎請罪,但崇禎批覆說:“毛文龍懸居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握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並礙。”認為“不必引罪”。這就說明,崇禎看得很清楚,東江鎮在此時早已失去了牽制後金、作為登萊右翼“前鋒”的作用。毛文龍沒有被殺之前,從1625年之後的幾年裡,東江也很少再對後金進行襲擾了,東江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割據性質的獨立王國,且還要糜費明朝大量軍費,袁崇煥殺毛文龍,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獨立王國重新納入整個寧錦防線的體系中。

▲袁崇煥殺毛文龍,既有他想控制東江鎮的目的,也有明廷對毛文龍忍無可忍的因素

然而,遺憾的是,就在毛文龍被殺之後短短四個月,皇太極即借道左翼察哈爾部放棄的牧地侵入長城,造成了著名的“己巳之變”,袁崇煥被崇禎下獄處死,明朝直到1630年五月才收復四城,基本恢復了“己巳之變”前的態勢。這期間,寧錦方面失去了主帥,明朝又自顧不暇,東江的軍餉都無法正常發放,致使本來已經被明廷重新控制的東江鎮再次陷入混亂,先發生了劉興治主導的叛亂,繼而又因拖欠軍餉問題發生兵變。

新任的登萊巡撫孫元化曾試圖重新控制住東江鎮,他以登州為大本營,一面聘請葡萄牙教官訓練歐式炮兵,一面將東江的部分將領招攬至自己麾下,加以控制。他的意圖是,假以時日,歐式炮兵訓練完成,再把東江和登萊的兵力整合完畢,即可恢復右翼的進攻能力,從遼南威脅後金佔領區。

▲孫元化與葡萄牙教官演習火炮塑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631年八月,皇太極發動了大淩河之戰,大淩河城被圍,明廷緊急徵調孫元化的軍隊從海上支援大淩河。然而,因遇到颶風,船隻無法通行,孫元化只能派東江兵從陸路支援大淩河。這是一個非常無奈而又愚蠢的決定。

因為就在兩年前,東江兵跑到登萊一帶大肆掠劫,山東本地居民因此對東江兵恨之入骨。東江兵從登州出發之後,沿途山東百姓士紳對其十分仇視,拒絕供應糧草物資,致使東江兵一路飢寒交迫,怨聲載道。走到吳橋縣時,終於爆發了兵變,東江兵在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率領下豎起反旗,一路攻取山東州縣,沿途屠戮掠劫,最後攻克登州,俘獲孫元化。

孔有德俘獲孫元化後,感念他對自己有恩,於是把他放了,也希望透過他來嚮明朝求取招安,和平解決這次事變。然而,崇禎不辨是非,受人挑撥,認定孫元化對山東的叛亂負有主要責任,並認為叛軍曾推舉孫元化為王,說明孫元化曾投降叛軍,因此下令將其處死。孫元化被殺,使登州叛軍徹底斷絕了招安的想法,同明軍以死相抗。明軍一直到1633年春才收復登州,孔有德、耿仲明率叛軍殘部一萬餘人乘船“航海歸金”,投奔了皇太極。

▲吳橋兵變形勢圖

這次戰亂歷時一年多,對山東特別是登萊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孫元化苦心經營的歐式炮兵部隊被叛軍消滅,葡萄牙教官戰死,歐式火炮最後也被叛軍帶著投奔了後金,讓後金一下擁有了先進的歐式火炮部隊和急缺的水師,大大彌補了自身的短板。而明朝方面經此一役,登萊右翼徹底宣告完蛋,向遼南反擊的可能性從此不復存在。

至此,寧錦防線的左右兩翼都已被廢,只剩下中路的寧錦防線孤零零矗立在遼西走廊。皇太極可以任意地從左翼反覆侵入長城掠劫明朝,直到把河北、山東完全搶光、打爛。而明朝卻缺乏向後金反擊的能力,寧錦防線雖然堅固,但卻缺乏一個“前鋒”——一支強大的野戰軍,因此只能完全處於被動防守的態勢。而所消耗的軍費卻越來越多,從1618年明朝開徵“遼餉”時的一年520完兩,一路飆升到了1637年的1020萬兩,增加了一倍之多,不但讓明朝財政越來越喘不過氣來,還擠佔了其他方面的資源,造成了長城邊鎮軍餉匱乏、內地明軍缺衣少食的嚴重局面,反過來又使得後金繞道入塞和“流寇”發展壯大變得更加容易。

寧錦防線終於從帝國屏障變成了帝國的黑洞!所以,寧錦的問題,不在於寧錦本身,而在於整個體系的崩壞。整個體系崩壞了,光靠寧錦防線那一個個的堅固要塞,最終是無法擋住八旗鐵騎的入關的步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