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端午||端午瑣記:北方的雞蛋與南方的鹹鴨蛋

端午未到,父親大人打來電話,問可有買了粽子,我心說,樓下的包子鋪天天有粽子賣,何須特意去備呢?但我忽又想到,是從什麼時候起,我習慣了端午的粽子呢?

中國人習慣把每個節日都用時節美食填充起來,比如二月二的炒料豆,八月十五的月餅,上元節的元宵,和一年到頭的餃子。在我的家鄉,沂蒙山區的鄉村,早些年的端午是很少看到粽子出現的,至於粽子南鹹北甜的紛爭,大抵也是近幾年才在民間熱鬧起來,因為在廣大的北方,除去東北,許多丘陵地區並不產稻米,也少見包粽子的葦葉子,粘糯香甜的粽子就很稀罕,至少在我七八歲以前,村裡人過端午,我們煮的不是粽子,是雞蛋,因為家家戶戶都養雞,雞蛋是最常見的,且也並不是天天吃,因為雞蛋可以攢起來賣,還可以直接以物換物,記憶裡,我奶奶常常攢雞蛋在村子裡換豆腐,換饅頭,雞蛋,是硬通貨。而粽子,起初是有個挑著擔子的貨郎來叫賣,有錢的人家買幾個給孩子吃,都是加兩顆紅棗的甜粽,這是北方童年延續下來的味道,也直接促成了日後的南鹹北甜之爭。

端午的煮雞蛋也不是泡在艾草水裡,而是白蒿,家鄉的坡地上,白蒿很尋常,端午時節,白蒿的新芽早已從年前的枯枝根部生髮出來,葉片上滿布一層細密的白毛,連帶著枯枝拔出來,摘下新葉洗淨了,放在加足清水的鍋裡,葉子上鋪好雞蛋,煮出來的雞蛋自有一種獨特的香味。

白蒿也叫茵陳,煮水服用有清熱利咽的效用,是村民們觸手可及的大自然饋贈,所以,除了用來煮雞蛋,沂蒙山區傳統的香荷包裡,風乾的白蒿也是最普遍的填充物。

在農村,養雞是家家必備,養鴨養鵝也很常見,所以端午這一天,雞鴨鵝蛋混在一起煮上一筐,是許多人家通常的做法。煮熟的蛋也有鹹淡之分,鹹的自然是提前多日就開始醃製,這也需要把握分寸,醃製鹹蛋跟醃製其他的鹹菜不一樣,農村常見的鹹菜疙瘩,一兩年之後也能吃,只是時間越久變得越鹹,而鹹蛋就只有恰當的時候,煮出來的蛋黃鮮亮異常,黃中透紅,蛋清鹹得適宜,又不至於嗓子承受不住,是最適合味蕾碰觸的時候,再繼續醃製,蛋黃會變黑,鹹蛋變成臭蛋,比臭豆腐還要厲害十倍,農忙時候,忙完一天,傍晚回家的飯桌上常有這樣的臭鹹蛋,小孩子避之不及,卻是大人們下酒的寵客,在一眾下酒菜裡的地位,幾可與油炸花生米一較高下。

我一直以為端午節的煮雞蛋是稻米罕見的部分北方地區專屬,直到去年端午節,公司發了一箱鹹鴨蛋,搭乘快遞從南昌翻山越嶺來到深圳,拆開箱子,一股濃濃的臭鹹蛋的氣味,包裝破損,鹹鴨蛋不耐路途高溫早已變質,丟去垃圾桶之前,特意拍了張滿箱碎蛋的照片發給經理,詢問為何發鹹鴨蛋,經理回了一句:端午節不吃鹹鴨蛋的嗎?後面墜了一個問號臉的表情,我才知道,南方的端午節裡也不都是粽子。而不論是粽子還是雞蛋鴨蛋,中國人的許多習俗都是刻在骨子裡的,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大約這也是傳承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