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射以觀德——趣談禮對古代文化的影響,看禮對古人的影響有多深

禮儀涉及人與人的交往交流,行為舉止,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禮節,豐富多彩,各式各樣,那麼,禮儀、禮節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禮的濫觴是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祀活動,是原始人類為求福免災、保佑風調雨順而對神明的祭祀,祈禱祖先神明顯靈的敬神拜祖儀式。

中國古代禮儀始於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禮節經過夏商周三個奴隸制社會的改善、發展、繼承,日益完善。經過社會的跌宕起伏,禮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與此同時,社會也有了飛速的發展,那麼,禮的形成與社會的發展有又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呢?

一、周朝的禮樂制?

周禮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為周朝制定的一系列典籍規章,被稱作“致禮作樂”,包括飲食、起居、喪葬、祭祀等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周人的生活。周人十分重視對禮儀的教育作用,不僅統治階級大力支援,社會的各個階級也都參與其中,內外兼修,併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周人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還將禮和樂相互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周人的綜合素質,豐富了生活的內容,為生活增色加彩。

周禮是根據周人自身情況制定的,主要立身於周人自身的發展,推行到其統治的各個階級中,對其他民族國家的重視度不夠,其目的在於擴大自身的統治,其本質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加強本族之間的血緣姻親關係,維護宗法統治,穩定社會秩序。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禮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在轉型期間,相繼出現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紛爭不斷,諸侯相互爭霸,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對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生活起到了安定的作用,同時,革新並發展了禮儀理論。孔子首開私人講學的風氣,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將教育推行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孔子推行“仁”和“禮”的思想,要求人們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弟子奉國君之命到洛陽朝拜天子,他覺得這是一個向老子請教禮儀學識的絕妙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便與其同往。到達第二天,孔子就下馬車徒步前往拜訪老子,正在研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孔丘前來求教,便連忙放下紙筆,整理衣冠,出門迎接。

孔子看到精神抖擻的老子,疾步向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弟子禮,進入內廳,又行了一個禮才坐下。老子詢問其到訪的原因,孔子隨即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周禮一無所知,特來向老師請教。”回到魯國後,孔子對其弟子講,老子才學淵博,識古通今,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從此可以看出,孔子不僅講禮,還切身的用禮,立身作則,言傳身教,對民眾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三、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禮儀習俗就發展開來。漢朝成立初期,社會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禮儀禮節主要從各地效仿得來,到漢武帝時期,社會逐漸穩定下來,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國家強盛,社會局面得到極大的改變,與此同時,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使儒家思想中包含的禮儀及文化得到推崇,並得到大力的推廣。

漢代宮廷禮儀規矩嚴格,士大夫在飲酒作樂時,不僅要即興歌舞,還需要一種重視禮儀的社交舞蹈,在許多史書上被記為“以舞相屬”,在宴會中,一般是主人先舞以領,客人以舞為報。這種社交舞蹈頗為重視禮儀規矩,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儀容都有很大的講究,如果出現差錯,就屬於失禮。這種社交舞蹈有時也會引起士大夫們的歧義,有時也是愛憎的一種表達。

在《後漢書》中記載了“以舞相屬”的故事:蔡軼被貶,友人設宴送行。在宴會期間,五原太守王智起舞屬蔡軼,而蔡軼卻不應屬回報。王智大怒,蔡軼也怒氣而去。經介紹,五原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經常依靠其勢力強大為非作歹橫行霸市,正直的蔡軼不屑於與之交好,最終得罪了這個權貴,以致失去了回京做官的機會。從此可以看出,漢代禮儀不僅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政治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唐朝——風韻之朝

唐朝是世界上被公認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社會繁盛,文化開明,但同時也是一個格外重視禮儀的朝代。

在服飾上,有著統一的標準:唐朝男子一般穿著圓領長袍,衣襟等處都有拼接邊緣;文武百官長袍衣衫至腳踝處,武官長袍衣衫略短至膝下,衣袖有寬窄之分,衣袍長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貧民百姓,均可穿著;唐朝女子上穿衣衫,下著長裙,可僅以輕紗遮體。

其在行禮禮節也有一定的講究:長公主間低位向高位行萬福禮,對平位或低位行頷首禮,宮中的晚輩需要每天向太后皇帝等人請安。在唐朝,長公主可自由出入,但不得過於頻繁。唐朝初期的時候,三禮還被列為九徑,以後就發展成了十二經,成為探尋唐朝足跡的重要證據。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就發生在唐朝。在當時,雲南的一個少數民族的首領為了表示對唐王朝的敬意,特派本國使臣向唐太宗貢獻天鵝。在路過一條小河時,好心使臣把天鵝從籠子中放了出來,想給它洗一個澡,但是,天鵝一離開籠子就向天空飛去,使臣急忙阻止,但最終仍然讓天鵝飛走了,只留下了幾根鵝毛。使臣驚恐萬分,隨即大哭,隨從安慰他,事到如今,只能想辦法進行補救,哭也沒有任何用處,使臣也逐漸冷靜下來。

到達長安後,使臣拜見了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看到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十分好奇,讓侍衛開啟,只看見了幾根鵝毛。唐太宗不解,使臣只能實話實說,唐太宗聽後,直道難得可貴,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充分表現了送禮之人真誠相待,在國家利益面前也不弄虛作假,以實相告,這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也包含著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包容,成了千古相傳的一段佳話,對後世乃至今日都有重大影響。

五、兩晉南北朝——禮儀的挑戰

兩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紛紛發起戰爭,社會生活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此時,上層社會盛行的是玄學,同時,儒學和道學也有較大的發展和突破。常年的戰亂紛爭,使得人們沒有達到預期的穩定生活狀況,因此,人們對禮的重視減少,禮的約束力隨之減弱。

這一時期,是禮發展的一個瓶頸的時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能感受到一種散漫的氛圍,形成了放任的社會風氣。有的統治者也放棄了對禮的管束,開始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社會禮儀的變更,調整,以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提倡薄禮,這對後代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一些家庭開始注重內部家庭的教育,不再僅僅拘泥與繁文禮節,因此,一些家訓相繼流傳。

六、宋元明清的沿襲

到了宋代,禮儀和習俗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禮儀開始走入民間,使得更多的民眾接受到禮儀的教化。隨著市民工商階級的發展和民間力量的強大,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將對禮儀的發展眼光投注於民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致力於民間的鄉約和家訓,對傳統文化都有一定的補充。民間的行為規範通俗易懂,在當時的社會中流傳廣泛,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發展到元代的時候,禮儀開始走向低潮。元代的時候表面上沿襲了宋代的禮儀規範,但是,事實上元代對禮儀的發展十分不重視。在元代,民族矛盾的凸顯,使得民族矛盾的調節佔據了統治者的大部分時間,社會一直處於一個調和的狀態,因此,統治者難免會忽視對禮的重視。

明清時期吸取元代的經驗教訓,程朱理學,朱熹、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禮儀體系,前期起到較大的作用,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理想思想等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但可惜的是,並沒有堅持很久就被摒棄了。社會的發展,思想的解放,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財富的積累以及商業的發展和興盛,人們逐漸摒棄了繁文縟節的約束,更加嚮往自由,對禮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減小,使禮的發展有所停滯。

結語:

“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沉澱在禮中極大地凸現出來,中國古代的政治也在較大的背景下以禮為基礎,禮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都有不可忽視的聯絡。中國的統一局面,社會的穩定,人們美好生活願望的實現,始終離不開禮的教化和約束。總而言之,禮,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瑰寶,禮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禮的約束,離不開禮的教化。

參考文獻:

《禮記》

《周禮》

《儀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