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美女西施的四種結局,哪個更靠譜?為何說"沉魚"是她最終歸宿?

【為何說西施最終結局,都與水有關?沉魚是她的最終宿命嗎?】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其父以賣柴為生,其母以浣紗度日。西施不僅是絕代美人,而且是越國興邦復國、報仇雪恥史上的重要人物。公元前494年夫椒一役越國為吳國所敗,越王勾踐一面暫時忍辱求和,一面刻苦圖強決心復仇。大夫文種向勾踐進獻滅吳“九計”,其四為美人計,勾踐委派范蠡遍遊越中尋訪美女,范蠡終於在薴蘿訪到西施和鄭旦,後來越國向吳王夫差進獻了包括西施在內的八位美女。

西施到吳國後,很快就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她在吳國忍辱負重,與吳王巧周旋,配合故國行動,使勾踐終成滅吳大業。她的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2000多年來一直為民間百姓所傳頌。然而,關於西施的最後歸宿,卻成為千古之謎。仔細查考發現,關於西施的最終結局共有四種說法,均與水有關:

第一,范蠡攜西施泛舟而去

流傳最廣的,也最為人們所樂於接受的說法,見之於《越絕書》:“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據說,當初越王勾踐為行美人計,命范蠡遍訪越中,結果在薴蘿山下臨江瀕水的一塊浣紗石上遇見了西施。一個是風流才士,一個是巾幗魁首,兩人一見傾心,就在這浣紗石上,互贈定情之物,訂了百年之好。後來,為了國仇家恨,西施遠嫁敵國,但兩人形離神合,遙相呼應,共謀大計。因此,越軍攻克吳都之後,范蠡衝入吳宮找到西施,然後雙雙“乘輕舟,泛五湖”而去。在無錫的民間傳說中,西施跟隨范蠡,定居於無錫五里湖(又名蠡湖)。但根據《國語》《雜記》所載,范蠡獨取西施走後,浮海出齊,三徙成名,而西施卻不知所終。

第二,越王將西施盛進袋子沉江害死

與上面美好結局不同的是,西施被沉江而死的說法,最終還是佔了上風。據明代文學家楊慎的考證,世傳西施隨范蠡而去,不見所出,只因杜牧“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之詩句而附會。越滅吳後,西施不僅不能重返故國,而且被越王勾踐下令裝在皮袋裡沉江而死。《吳越春秋·逸篇》記:“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楊慎解釋這段文章說:“蓋吳既滅,即沉西施於江。浮,沉也,反言耳。”而“鴟夷”指的是革囊,而非范蠡。作為佐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有詩云:“一破夫差國,千秋競不還。”曹雪芹也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中,借黛玉之口說:“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可見西施應該是沒有能夠回來。

那麼,為何勾踐要如此迫不及待地處死立下大功的西施呢?

楊慎以為,“伍子胥死盛以鴟夷,今沉西施所以報子胥之忠,故云隨鵬夷以終。”這種說法未免過於穿鑿,較大的可能是:因為西施是勾踐在吳時屈辱生活的最多目擊者,同時,西施去吳之前,勾踐為了討得西施的同情和幫助,曾屈身親自服待過她,失盡了君王的尊嚴。明代詩人袁宏道詩云:“西施山,一片土,不惜金作城,貯此如花女,越王跪進衣,夫人親陽鼓。買死傾城心,敏出迷天舞。”所以越滅吳後,勾踐在西施面前自覺難堪,這恐怕就是他急於殺西施的真實內心想法吧!

第三,越王妻將西施負石沉江害死

《東周列國志》上所說的西施歸宿,又頗有不同。西施不是被越王勾踐害死而是被其夫人所害。勾踐滅吳後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或許想把她納為妃子,“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

第四,西施回鄉不慎落水而死

除了上面三種說法,另外也有說西施在吳亡後是回到了故鄉去的。初唐詩人宋之間《浣紗篇》說:“一朝還歸都,靚妝尋若邪,鳥驚入杜蘿,魚畏沉荷花。”後來,她不幸在一次在浣紗時落江溺水而死。這種說法顯然不大 靠譜。

以上四說雖然各異,但也有一個相同點,即西施的歸宿均與水有聯絡。第一說是范蠡攜著她“泛舟而去”不知所終;第二說是被盛袋沉江而死;第三說是負石沉江而死;第四說是不慎落江而死。由此看來,西施死於水中是無疑的了。西施以有“沉魚”之貌而被列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想不到最終得的竟是“沉魚”的歸宿,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巧合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可提醒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