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再現華夏先民奮鬥傳奇,隴劇《大禹治水》亮相山東

記者 李睿

大河連九州,梨園唱英雄。7月2日晚,甘肅省隴劇院原創大型隴劇《大禹治水》,在濟南市梨園大戲院驚豔亮相,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東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年首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為本次戲曲展演活動帶來一臺“弘揚民族精神、講好黃河故事”的精彩大戲。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4000年前,大禹以治水為契機,凝聚起黃河氾濫地區的所有部落,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史書《尚書·禹貢》中曾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書寫了以大禹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隴劇《大禹治水》將上古傳說搬上舞臺,藝術化地謳歌黃河上游先民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憂國憂民的奉獻精神、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尊重自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團結精神和攻堅克難勇挑重擔的英雄精神,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與時代價值。

隴劇《大禹治水》甫一亮相,便引起了濟南“圈內”票友的極大關注。三朵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聯袂同臺演出,更是激發了戲迷的好奇。據承辦方介紹,隴劇《大禹治水》的票房銷售十分理想,位置較佳的票早早銷售一空。

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隨著劇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現場掌聲也不絕入耳。領銜出演“大禹”的優秀青年演員邵炳德與雷通霞、竇鳳霞、佟紅梅等“三朵梅花”同臺飆戲,火花四濺的“開山”、扣人心絃“治水”,將大禹和先民們不畏艱險、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和奮鬥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深深震撼著現場觀眾。而隴劇音樂獨有的“麻簧”、以皮影戲為表現手法的“月下婚禮”場景、水袖舞場景,把人物的情緒表現得栩栩如生,贏得了現場觀眾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演出結束後,喝彩聲和掌聲久久縈繞在劇場裡,許多觀眾自發圍在樂池前,久久不願離去。一位當地戲曲愛好者說:“隴劇、呂劇同屬於黃河流域的戲曲,有著許多相通之處,第一次看隴劇,覺得作為西北的一個劇種,它既有北方的大氣磅礴,也有一唱三嘆的委婉細膩,藝術表現力強。演員對大禹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的奉獻精神、為民情懷深入人心,令人感動。”濟南一位老文藝工作者說:“作為表現黃河文化的戲曲作品,《大禹治水》無論是選材還是立意都是很成功的,同時,戲曲的舞臺表現、演員的紮實唱功,都代表了隴劇藝術水平是很高的,看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演出前,山東省文旅廳、濟南市文旅局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對隴劇《大禹治水》和故事發生地——甘肅臨夏,進行了詳細宣傳介紹,引發了濟南公眾對該劇的熱情關注。“當下,像我們這樣的年輕觀眾,看戲曲演出的並不多,但是今天看了隴劇《大禹治水》,感受到了戲曲的另一種魅力。無論是劇情、音樂、表現場景,還是演員們的演技、功力,都深深地折服了我,雖然離甘肅太遠,不能經常性地親臨現場觀看,但我可以透過網路,欣賞隴劇的藝術魅力”。一位票友面對鏡頭激動地說。

甘肅省隴劇院院長王存表示,甘肅省隴劇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與黃河流域各省區的戲曲文藝工作者一道,加強交流與合作,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用藝術精品講好“黃河故事”,講好“甘肅故事”,延續歷史文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隴劇《大禹治水》在首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的成功亮相,不僅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讓透過網路觀看演出的戲迷朋友也沉醉其中。當晚,透過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官方賬號以及齊魯壹點等12個平臺聯動直播,總觀看量高達498。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