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為什麼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因為不敢有

“窮秀才”是平常百姓編排出來的。當然,這樣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古人為考取功名十年寒窗苦讀,每天就知道讀書,不務勞作,一家人省吃儉用供其讀書,一次考不中,下次繼續考,時間久了經濟負擔越來越重,自然越來越窮。

等後來即便考中了秀才,但權力並不大,國家給予的特權也就免幾個丁役,大頭的地賦都免不了,個別窮的叮噹響的秀才還要自己種地養活自己。

古代那些當官的老爺跟普通百姓活在不同的世界,而秀才是普通人能夠接觸到的最高級別的領導,他們權力不大,所以“窮秀才”是百姓閒時編排的物件。

秀才在社會中的比例,類似於現在博士,其社會地位也就是普通的正科級公務員。國家給予的特權無非就是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在地方上能夠出任各級學校,私塾的老師。有關係的也已在縣衙當任如收稅、治安等非正式實權職務,如果能力突出的話還可以擔任教渝等正式的官職。

除了秀才外,在往上的舉人、進士等基本上都是縣委書記、縣局局長的等級,這些人普通百姓能看得到嗎?

九成九的人都達不到他們這樣的高度,而秀才是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到的,所以他們就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笑談。比如范進中舉之前,大家都喜歡拿他開玩笑,編排他,因為這樣的等級在平常很常見。但再往上一個級別,就是舉人了,就是大家口中的大老爺了。

中個舉人有多難知道嗎?這樣的老大爺古人誰敢編排?

明朝存在了276年,全國一共錄取舉人11萬名,算下來每年僅僅400人。舉人大多在30歲左右中舉,在60歲左右病故或退休,在加上準備考進士正在複習的,因貪墨無能被免職的,以及重病、丁憂、個人興趣等不出仕的,全國在職的準備出仕的舉人不足萬人。

而明朝全國縣級政府只有1200多個,僅縣令、縣丞、主簿就有三千多人,再加上各級政府的屬官等等。舉人要步一個副縣級官員基本上沒什麼難度。那些能力突出和關係過硬的舉人甚至直接可以得到正縣級的職位,而運氣非常差的,也能獲得教渝,日後升任知縣也沒什麼問題。

也就是說,舉人大老爺至少也能獲得相當於如今縣委常委,並且是很快就能升任縣長、書記的常委。對普通人來說,平常看一眼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說什麼編排了,就算是能經常見到,平常百姓有膽子編排嗎?不怕吃牢飯,挨板子的就去試試。

此外,舉人的牛皮之處就在於,就算是不出仕,也能享受國家給的津貼,還可以蔭庇他人免稅免徭役。雍正以前大概可以免100-200畝土地的地稅,十幾戶的徭役,就算舉人老爺啥都不做,幫免徭役免賦稅,也能日進斗金。

舉人大老爺有錢有權,有國家給的特別照顧,這樣的身份地位放在那邊,能窮到哪裡去,誰敢編排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