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流落海外367年的家族,今攜族譜到中國認祖歸宗:我們是中國人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朝代更迭,征戰不休。曾有無數文化精髓、寶典古籍被戰火焚燬、化為烏有,同時也有不少文化習俗沒能傳承下來。但是對於家鄉的眷戀之情,卻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這種感情已經浸入我們的精髓中,再也不會遺失。

14年前,就曾有一個已經流落海外300多年的大家族,來到河北邯鄲認祖歸宗。雖然他們已在海外傳承十幾代人,但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基,這次回來尋根認祖,就是為了表示他們身體裡流淌著是炎黃子孫的血,他們一直是中國人。

這個家族的祖先叫做田好謙,1610年生於廣平府(近河北邯鄲永年區廣府鎮)。說起田家,在當地可是名門望族。田好謙的曾祖當過雲南御史、祖父為襄府長史、其家父也是大明官員,幾代人皆為朝廷命官,可以看出田家在當地的權勢。

田家世代為官,特別注重學風教育。田好謙自幼聰慧,興趣廣泛、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甚至對軍事用兵也有涉獵。如此看來,田好謙如果有機會,也定將有一番作為。

有一次田家失盜,經查明是鄰村的董士元因生活所迫而為。當地官府忌于田家的權勢,派人捉拿董士元,甚至張貼告示通緝。早就逃出家鄉的董士元,知道此生難再回家鄉,在盤纏用盡後,為了生存投了軍。

沒有退路、沒有顧忌擔負的董士元,從軍後表現勇猛,多次立功,數年後竟漸漸升為參將,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再說田家,這幾年家道中落,因受牽連為官者全部被削職歸家。崇禎十年(1637年)心有大志的田好謙想重振田家,思慮良久決定去投奔董士元。兩人相見後,董士元倒也收留了他。一來當時是董士元有錯在先,二來沒有當年田家的千里追緝,董士元也不會狠心投軍,有今天的成就。

兩人畢竟是鄉鄰,這些年董士元沒有歸鄉,就經常邀田好謙一起喝酒談心,暢所欲言。隨著兩人關係的親近,田好謙覺得董士元有些自滿,非常輕視後金。所以經常找機會勸說他不可輕敵,在幾次與敵對戰中給董士元出謀劃策,接連打了好幾次勝仗。

雖然勝捷連連,但董士元的輕敵之心與日俱增。終於有一天中了後金的埋伏,被後金與朝鮮聯軍打得全軍覆沒,連田好謙也成了俘虜,被帶到了朝鮮。

田好謙氣宇軒昂、氣質獨特,雖為俘虜,但在一群莽夫中也格外突出。朝鮮大將具公發現田好謙的與眾不同,就親自試了試他,覺得此人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留在帳下。時間長了,具公對田好謙瞭解更深,認為他屈於自己帳下實在可惜,就向朝鮮國王推薦了他。

田好謙能力過人,進入朝鮮朝廷漸漸受到重用,歷任通政大夫、龍驤衛副護軍等,成為朝鮮的二品大員。其實這些年,田好謙也曾想返回祖國,但國內局勢動盪,特別是數年後崇禎煤山自縊,大明已不復存在,也只能在這裡紮下根。

田好謙娶妻生子,其權勢地位,是在大明無法享受到的。但在他心裡,一直謹記自己的身份,每到中秋佳節,他就帶著一家老小向故鄉的方向跪拜,一直告誡子孫後人,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希望有一天能夠認祖歸宗。

後來田好謙雖然病逝,但這些都成為田氏後人的特有習俗。1706年,田好謙之子曾跟隨朝鮮朝貢隊伍來到大清,藉機將父親的畫像和一封書信交給在吏部任職的田思齊,希望他能代自己轉交給廣平府田氏。

如今300多年過去了,田好謙的後人也繁衍成韓國的一個大家族,雖然他們不會說漢語,但一直謹記祖訓,想回中國認祖歸宗。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2004年有了轉機。

田好謙後人田文俊,與河北風正鄉的田氏族人取得聯絡。幾個月後,田文俊帶著田氏後人來到風正鄉,將他們這一脈人譜寫進田氏族譜,這個流落海外367年的家族,終於認祖歸宗,實現了祖先的心願。

不久韓國田氏還捐贈鉅款,在當地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學。時任高麗海運株式會社總裁的田文俊,也與田氏後人進行了辣椒出口的商業會談,最終達成了合作。這也是韓國田氏為故鄉人民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