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在一張張照片中,看到上海百年建築的靈魂

建築裡,要能看見人,如此,才能與城市共存,乃至超越百年。昨天,“百年印記,魅力上海”——“建築可閱讀”全民拍攝影大賽作品展在楊浦濱江啟幕啟幕,在隨後舉行的以“建築遺產與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專家沙龍上,專家一致認為建築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

圖說:《外灘建築群》 計曉華作品

建築與人關係親密

獲獎作品裡,不乏上海著名網紅地標,如武康大樓、綠之丘等,也有傳承海派文化、感受上海時代變遷的石庫門建築、弄堂場景乃至紅色場館。有150組作品透過網路向全民徵集投票,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以及入圍獎90名、網路人氣獎20名,並在毛麻倉庫進行展覽。

“作品裡最好有人。”上海社科院文學所所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徐錦江建議說,“這是因為,關注建築的是人,建造建築的也是人,這反映了人和建築之間的親密關係。”

圖說:《老宅新景》 錢傳珉作品

華建集團上海院資深總建築師唐玉恩在修繕歷史建築時,除了找圖紙,還要去藏書樓裡翻找當年的照片:“當時的建築攝影是非常重要的史實依據。”例如,上海人熟悉的東風飯店,亦即現在的華爾道夫酒店,在1910年建造之初是沒有雨蓬的。但是到了1916年,照片裡就顯示出這裡有外灘地區最大的雨蓬——“1910年英國建築師沒想到上海有雨季,後來建成了大雨蓬,這個特徵延續至今。”“有幅獲獎作品的畫面是幾位工人在給中共一大紀念館貼標牌。大家看到的畫面往往都是一大紀念館裝修得非常完整的畫面,但這一幅凝聚著公眾百姓的熱愛和期盼。”唐玉恩說。

圖說:《不忘初心 再上新程》 金炎作品

建築體現城市實力

在建築攝影裡,還能讓大家發掘歷史真相。和平飯店整個外牆是整塊的金山石石塊壘起來的,而且上面還刻有花紋。這些雕花金山石,其實是上海的工匠在郊區完工後再運到外灘來的,整塊石料差不多有4個人的寬度,高度接近1個人。“這兩位工匠在他們的作品前合影留念,讓我們知道享譽世界的和平飯店的建造者,其實是中國工匠。”和平飯店也是因為當年有如此智慧的工匠,以及按照當下公共活動功能而不斷修繕維護的建築師,才使得老建築完全可以與大家共處,“繼續走向下一個百年”。

圖說:《天安—千樹》 華家群作品

建築,綜合了藝術、文化、歷史、技術等多方面的城市實力。“建築可閱讀”讀的是什麼?“小巷裡弄石庫門,梧桐樹下小洋房——各種風格的建築在上海都能找到”,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認為,“首先,當然是建築之美。”其次,就是“服務之美”。“建築可閱讀”活動推廣三年來,可開放的建築從以往的不到100處,到現在的1000多處;可以掃碼的有2000多處——不僅能有文字介紹還能看到圖片、影片;很多區還推出了文創集市、微旅行等路線,“透過建築美,感受到的是便捷的服務,這是上海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第三,就是“理念之美”。為了城市更新、建築修繕,上海搬遷了很多廠、還水還綠於民,其間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這就是執政理念的體現,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的體現。(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圖說:《生態綠之丘-組照》 王洪剛作品

馬上評|分時共享

1994年,上海大劇院打下一根樁;1998年,上海大劇院正式開門迎客。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教授章明回憶道:“當時我們去看設計圖紙時,一攤開來就看得出哪些圖紙是外國建築師畫的,哪些圖紙是中國設計師畫的。”如今,不僅如浦東美術館這樣的外國建築師作品時常出現在上海這個國際文化大都市,而且不少中國設計師的作品也成為網紅打卡地——章明的作品就是楊浦濱江的“綠之丘”——中外設計師完全可以比肩。至於上海的城市吸引力也有目共睹,成為全國人才最嚮往的現代文明都市之一。

章明建議,當下還是要繼續開啟建築,構築人與建築的親密關係,“哪怕一些建築在工作日時不便開放,那麼是否可以在週末進行‘分時共享’?”這不僅是推動街區情感共融的捷徑,也是加深對城市瞭解的一種方式。(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