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句話在婚姻中千萬不要隨意出口!

時間在滴答滴答走,女人坐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臺,不管停在哪一個節目都抑制不住心中的煩躁,最後她還是拿起了電話撥通那個號碼。

那邊電話結束通話了,女人憤怒的臉上多了幾行淚珠。

1點,男人回家了。女人看著醉醺醺的男人更加不耐煩了。

她隨手拿了早上穿的黃色外套,奪門而出。留下客廳的那人坐回沙發上,嘆了口氣,把頭深深低了下去。第18次,這已經是第18次了,而他們結婚不過兩年。

男人不明白女人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每次小打小鬧都要離婚。

「離婚」在現代社會和生活中已經不算罕見的詞兒了,不像早年間那麼嚴重,現代人對於婚姻的態度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神聖。

其實就結果看,“離婚”本身並不算特別糟糕的結果。兩個人從相識相知相愛,再到慢慢沒有感情,以至和平分手,並不算罪過。可是如果一個人常常把離婚掛在嘴邊,它就會變成一種

這種人通常是脆弱的,也是可憐的。越發強勢的表達,越能夠說明自己的脆弱。好像自己可以承擔全世界,實際上連自己都兜不住。所以一旦對方忍無可忍,說出那句:“好,我們離婚吧。”的時候,自己的防線就會先崩塌,甚至破滅。

第一,因為

離婚,意味著

習慣性把「離婚」掛在嘴邊的人,通常不想離婚。真正想離婚的人通常也不說「離婚」,他們可能會說,我們分開吧。

當離婚被當作藉口說出來的時候,通常都夾雜著一種威脅。就是說,我的目的不是要離婚,而是要警告你,不要再這樣對待我。這是為了震懾對方,以便讓對方服軟,最後重新乖乖回到自己身邊的手段。

可這種手段一旦失敗,你會覺得世界末日,無力承受。

第二,

有些人在說離婚的那一瞬間,是真的想分開。但這種分開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某種假定,當事人只是想在這一刻,離這個人或這件事遠一點,實際上就是一種逃避。

離婚在法律上具有至高無上的效應,所以當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面對婚姻中出現的問題,通常會用“離婚”來威脅,結束“戰鬥”。

這種人通常不能理性處理自己的情緒,也並不瞭解自己的真實目的。

第三,

看《小別離》的時候,海青喜歡說離婚,她的「離婚」情節特別明顯。

她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一直都是一個人的戰鬥,而且戰鬥的結果都很完美。所以當她以為的完美被一次次破壞的時候,她的自尊是招架不住的。

女兒違背自己的意願選擇出國留學,老公黃磊見到初戀女友引發的種種故事,這些在她眼裡都屬於劇本以外的設定,是自己完全無法預料的意外事件。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離婚吧” 可能會顯得很莊重。但實質上,大人眼中的“離婚”,和小孩子眼中的“不跟你好了”又有什麼分別呢?

當一個人因為害怕失去而掩蓋自己脆弱的自尊,通常都會表現得強勢一點,以至於在對方眼中顯得不那麼脆弱。

當小孩子之間發生糾紛的時候,通常心靈脆弱的一方會生氣地說:“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我不理你了。” 然後淚眼婆娑地逃離現場。

當成年人之間發生糾紛的時候,通常更心痛受傷的一方會失望地說:“以後我們再也別聯絡了。” 然後最先奪門而出。

當夫妻之間發生糾紛的時候,通常更難過的一方會絕望地說:“我們離婚吧。” 然後,獨自先離開。

最近看過這樣一部劇,男主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帶他去遊樂園,媽媽知道這是最後一次陪伴孩子,因為她和孩子爸爸決定離婚了。

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冰淇淋,渾然不知即將離開媽媽懷抱的男主,正開心地享受著冰淇淋的美味,而此時媽媽的心裡是極度悲傷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悲傷傳遞給了他。

然後媽媽就真的那樣離開了,從此了無音訊,孩子在遊樂場哭了整整一夜。後來男主有了後媽,即便後媽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但他還是會時不時感受到一種被拋棄的孤獨感。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

或許小時候,老師跟你說:“你要是學習不好,我就不喜歡你了。”在家裡父母跟你說:“如果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戀愛時伴侶跟你說:“如果你不能好好過日子,咱倆就分手吧。”公司裡領導跟你說:“如果你這個月還不能達標,你就離開公司吧。”

那個時候,你是在心裡默默哀傷和自責,要求自己努力達到對方的期待,還是能有勇氣告訴對方「

還記得 “狼來了”的故事嗎?如果你還記得,應該知道過多地說「離婚」,濫用它的意義,不但讓對方厭倦,也更加凸顯你的脆弱。

所以親愛的,或許下次在喊出那句“離婚”之前,可以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想和Ta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