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十週年、導助新玩法、車輪戰,《好聲音》的“敷衍”模式還在繼續

《中國好聲音》到底是睡醒了?還是繼續遊離在“敷衍”模式的死迴圈當中?或許在最新一季的《中國好聲音》十週年的噱頭當中,能尋找到一絲的答案。

細數《中國好聲音》每一季的盲選模式,導師結構,節目規則,比賽方式,那都是高度的重疊,驚奇得雷同。

除了在導師陣容上有那麼一到兩位的更換,其餘的就是選手跟選曲的不同,似乎再無任何創新的元素存在,從而導致了看客的熱情逐漸平和。

這種心態上的變化,可以通俗地稱為,過度“審美疲勞”。

培養出眾多實力歌手的《中國好聲音》,悄無聲息地迎來了自己的十週年。

根據海報的宣傳,預告影片的熱場造勢,四導四助教的新玩法。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著,《中國好聲音》難道開竅了?開始大刀闊斧地對節目的整體框架進行全方位創新升級嗎?

根據目前節目的進度來看,這一切似乎沒什麼“質量級”的改變。

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表面上看,由李克勤、那英、李榮浩、汪峰4名主導師。加張碧晨、黃霄雲、吳莫愁、吉克雋逸4明導師助理的模式,給人一種結構上有所突破的錯覺。

但導師助教只有一次留人的權利,助教的轉身是沒有實際“留人權”。實用性微乎其微。“一刀切的評判或許有些武斷”,但開始就意味著結束。

一個節目是否有著質量級的提升跟創新,開頭就能探索出一二。跟往年相比節目水準的確有所提升,但跨度實在是太窄了。

頂著十週年的噱頭,給人感覺是玩出了水花,其實變成了大型的“社死”現場。“敷衍”模式仍在繼續,並沒有旁人眼前一亮感覺。

單挑變群毆?單人pk到車輪戰?屢試不爽的群體效應,這次好像也不太靈了。

一聽“團體車輪戰”的競演規則,第一反應肯定臆想到了神仙打架、耳朵懷孕的設定,聽上去一定會覺得很過癮。可現實卻是換了一種比賽方式罷了!看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就是潑了一盆冷水。

你的所有期待,換來的只不過是節目組敷衍賺收視率的營銷手段。與其搞一些花裡胡哨的假把式,不如用心提升節目框架的多元性、創新點、趣味性。一成不變的東西看多了自然也就“厭了”。

千萬別忘了……

《中國好聲音》發家致富的密碼是贏在了“新穎、獨樹一幟、幫人圓夢的獨特模式上。千萬別摔倒在糊弄觀眾、敷衍模式的重疊效應裡!

可長點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