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細說秦漢時期的儒學發展,逆襲法家地位,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

談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人都認為那是一個文化大爆炸的時代,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談經論道的時期。

在現代知識分子的領導下,重回百家成為了一個口號,所有人都認為那個時代的思想是自由的。其實百家和資訊的透明度、政府的偏好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當時,諸國林立,各自為政,所謂的諸子百家也就是以百家不同的方式來治理國家。

同時,不同國家的存在,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諸子百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儘管諸子百家都是學者們創立的學派,但事實上,它們的最終目也都是為權力服務的。以最簡單的例子為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歸宿是為國家服務。所有文化的終極目標都是根除其他觀念,而政府的權力可以為他們推波助瀾。

法家和儒家的世紀論爭

雖然諸子百家都有著不小的名氣,道家、墨家、法家也流芳百世。但從歷史上看,一開始佔領統治階級的是法家。法家的依法治國適合於當時好戰政權主導的社會環境。比如秦國,在對外戰爭中緊密團結,但疏於包容內心的軟弱,有特定的刑法規則,創始人李悝還編寫了《法經》。

這在當時不會涉及到核心利益,受苦的是人民和底層的奴隸。而儒家著眼於人民的潛力,吸收了法家治國的一些政策,把中央集權的特權階層分離出來,成為歷朝歷代的藍圖。

儒家學說:與現實相反的自我否定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一直不斷地追求,讓自己的思想得到統治階級的賞識,當時社會正處於非常嚴重的社會動盪之中,孔子似乎一直處於社會思潮的背後,一直在追求周代的秩序。“仁”的核心理念也主要面向統治階級。

後來的孟子提出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因此他把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說成是仁慈的。到戰國時期末,中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岐山以西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秦的迅速崛起使得儒家的統治理想有些落伍。畢竟,作為一種思想,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是無用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像法家那麼現實,自然隨著時代的趨勢而逐漸蕭條。

法家:現實主義者

法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贏得儒家學說的思想之一,它對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幾乎與羅馬法同時出現的法學,生來註定要唯強國才能使用它。而以法治和壟斷為核心的法家學說倡導強國的繁榮昌盛,增強國家的國力是法家實現其政治抱負的基礎和保障。

作為統治階級中最流行的思想,幾乎所有的強國都用法家治國,一度繁盛的魏國,東方最厲害的齊國以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商鞅變法。所有這些都表明,法律至上主義是最適合這個國家的政策。法家也意識到,權力已經成為皇室的一個單獨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自然的部分,此時士階級成功跨入了“食肉”階層。

法家沒落,儒家崛起!

因為法家堅持嚴刑酷法,特別是商鞅變法時期,有著嚴格的規定,而且法律不僅僅針對於百姓,還有上層階級,最後商鞅自己也是死於自己制定的規則之中。奉行法家治國理念的秦朝很快滅亡。漢朝建立後,朝廷上下都認為法家太殘酷,不利於統治,不能得到民心。這一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看得也非常清楚。所以,法家思想在漢朝直接被排除了。

法家開始逐漸落寞,而儒家思想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是研究探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論。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儒家思想主張仁愛是一種溫和和諧的人際關係。儒家思想強調孝敬父母、敬老、信任同事和朋友以及對上級和國王的忠誠。這種價值觀完全符合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要求,因此儒家價值觀在管理社會方面必然會滿足上層統治者的需要。

同時,儒家圍繞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設計了一整套社會制度。比如,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安分守己,不要越位;孟子強調的“義”,要求人們按照社會的道德和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叫做“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禮法兼治的理論。這些理論,完全完全符合統治者統治的社會的內在要求。

再者,儒家強調的是“成人之道”,儒家強調的“成人之道”就是“內聖外王”的學說。所謂“內聖”就是倡導人們修行,提升道德境界,而“外王”就是主張人們應該為集體為社會做出貢獻,這種價值觀更是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西漢:孔子意外中興,成為士大夫的中堅力量

西漢初期,秦朝以來,法家的統治仍在延續。秦朝的制度在各方面都被推翻了,除了在西漢重新建立的秦的基礎之外,但與郡、郡制度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一制度的範圍。在很短的時間內,社會矛盾得到緩解,人民走向了穩定的生活。整個國家似乎又恢復了繁榮,文化的統治成為漢代高峰的前夜。

任何繁榮背後都潛藏著一場巨大的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建政權的勢力已經擴大,親屬關係幾代後已變得虛無縹緲,漢武帝剝削階級已經觸及到了封建國家的實力和底線,土地制度在幾十年的運作中併吞嚴重。整個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

漢武帝治下的儒家思想學生董仲舒認為,目前需要對他的一些改革進行辯護,他提出了“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的主張,以加強權力的集中。認為儒家學說有利於社會穩定,適合於社會發展。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封建王朝的深厚根基,確立了從朝廷到個人的行為規範。

儒家思想的建立使每個人都有可能從底層升到上層。在一定程度上,貴族失敗,紳士取代貴族成為統治者的主體。

統治階級的最終決戰

著名作家奧威爾曾經說過:“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經過幾百年的交往,戰國時期結束時,儒學和法家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追隨者。戰國時期儒學並沒有消亡,吳起改革的死給法學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儒家思想所蘊涵的思想是現實的,即使沒有統治階級的選擇,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種思潮,它仍然滿足了勤勞群眾的需要。與儒家思想不同,法家並不要求個人知識的積累。從廣義上講,法家只需要一個像工具的機器,就可以推動整個國家在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獨立性的情況下執行。統治階級最終選擇法家是對歷史環境和社會既得利益的選擇,儒家思想將進入一個黑暗的時期。

秦漢時期,全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爭,所以戰爭可以阻止一切不與戰爭相適應的行為,但是當戰爭結束的時候,那種國家狀態是無用的。這是歷史上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不得不說,戰爭期間,思想自由,人才輩出,但一旦戰爭結束,整個思想就面臨重新洗牌,漢朝、隋唐時期也是如此,穩定的社會不適合嚴苛的戰爭刑法,更適合社會穩定,容易讓人們滿足的思想流派。

戰國時期後,軍事貴族制度面臨危機,西周分封的不僅是土地,而且也有統治和軍事方面的。上尉制度是中央政府為管理邊關而採取的一項行動,並不是為了使其獨立。但在手中的金錢和糧食,自己的力量比國家,地方不會這樣想。貴族不可能只想成為貴族。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到了東周,各個封建國家紛紛獨立,形成了貴族政權。

國家的終極目標是統治整個國家,這些貴族都是作為軍事貴族進入歷史階段的,能否出人頭地取決於他們的軍事功績。舊貴族正被逐步淘汰。隨著“儒學”開放平民學習,文化權力中的貴族一夜之間變得虛無縹緲,任何貴族的言論行為都是由下層社會的人破解的,這對於貴族本身並不亞於“科舉制度”之後的影響。因此,一旦軍事貴族允許下層階級取代他們的位置,貴族階級就不復存在了。

結語:

社會只吸收最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思想。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夠迅速使國家強大和軍事實力激增的法家站了起來。為了統一帝國,需要穩定世界,建設經濟,解放生產力,消除意識形態的束縛,儒家思想是統治世界的時刻。而在漢朝,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嚴苛的法家思想已經不適用於當時的朝代,因而儒學的創新與借鑑使其成為了主流思想,之後,儒家學說也一直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改革創新,持續繁榮興盛。

參考文獻:

《史記》

《中國歷史綱要》

《中國儒學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