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烏蘭巴托黑市撿漏,換了380萬蒙古錢,捂著沒敢花

“撿漏”是個誘人的話題,需要你獨具慧眼,更是運氣使然。

在撿漏界,一直有個傳奇故事:乾隆年間的落魄書生程偉元,在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兒,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攤上淘得一卷舊手稿,只花了幾個大錢,回家仔細一看,竟然是《紅樓夢》失傳後40回中的10回。

如今,中國有三大古玩市場:第一名,北京朝陽區華威裡的潘家園;第二名,鄭州金海大道的鄭州古玩城;第三名,成都浣花路22號送仙橋。無論是平常日子,還是週末趕集,來這裡轉悠的人不少,但你想在這地方撿漏,根本不可能了,清一色新的仿製品。

很多人於是開始國外淘寶,先是日本回流,後來韓國、越南,而目前撿漏處女地,當屬烏蘭巴托了。

烏蘭巴托撿漏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市中心百貨大樓後面的街巷裡,有十幾個賣古董的店鋪;一個就是有名氣的Narantuul Open Air Market,翻譯過來就是納蘭圖勒露天市場。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這個露天市場,號稱亞洲最大,沒有邊界的自由交易場所。

和我們掃碼支付、刷卡支付不一樣,烏蘭巴托人交易,更喜歡要真金白銀。不過,我們並沒有在國內兌換蒙古圖格里克,手續費太貴。因此一下飛機,我們就在機場那個不大門臉的可汗銀行兌換蒙古圖格里克,兌換比例為1:380,我們換了1萬塊人民幣,兜裡多了380萬圖,一下子有了大款的感覺。

納蘭圖勒露天市場和我們住的地方並不遠,從成吉思汗廣場出發,拐彎後沿火車道旁的快速路前行,不到半小時的樣子,行人越來越多,導遊告訴我們,納蘭圖勒是一個非常大的平民綜合市場,烏蘭巴托市民去的非常多,坐公交車也很方便。

烏蘭巴托市民管這個市場叫“黑市”,看到我們奇怪,導遊解釋說:市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棚子裡面的,有經過登記註冊;更多的一部分則是在路邊擺攤的小商販,他們沒有登記過,所以就有了”黑市“的名字。

平時的時候,這個市場也是開放的,但擺攤趕集的人少,主要是登記的經營戶,週末的時候,人們扎堆來趕集,最熱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地廣人稀,但來到這裡,你絕對以為到了中國傳統的農村大集上,放眼望去,擺攤的、趕集的一眼看不到邊。導遊邊走邊叮囑我們,一定要看好錢包,留心扒手,中國人來這裡都帶現金,是很受扒手喜歡的。

在這裡,從蒙古袍、拖鞋襪子、鍋碗瓢盆、牙膏牙刷、傢俱家電等等,你能買到生活中任何想象中的東西。我們發現,這裡的太多生活用品,比如暖水瓶、不鏽鋼杯子、毛巾等等,都是咱們生產的。蒙古人似乎也不喜歡改頭換面,中國標牌標誌就那麼顯眼地擺放著。

更重要的,這裡是可以打價的,很多中國遊客享受這種購物的過程。語言不通也沒有關係,老闆備有計算器,雙方就能順暢溝通了。

古玩區設在比較偏的一角,我們大體看了一下,專案雖然不少,但比起潘家園還是差了許多,品類大體為蒙古傳統紋飾銀碗、老火鐮、藏傳木柄黃銅磨具、老墨盒、可隨身攜帶的佛像、金剛杵、唐卡、擦擦佛像及鼻菸壺等雜件。

看得出來,雖然規模趕不上咱們,但從包漿程度來看,真品率、老物件佔比還是相當的高。由於是第一次來,我們不敢輕易出手,於是拿出相機認真拍,拍商品,拍擺攤的小販。不過,我們很快發現,有人流露出不友好的臉色了。導遊趕緊走過來說,這裡的人們不喜歡被拍照,別再拍了,否則會惹麻煩。

一個攤一個攤看下來,我們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上眼的,或許撿漏本來就是這樣,可遇不可求吧。但也總不能不花錢,兜裡有好幾十萬蒙古圖呢,於是在一個貌似韓國姑娘的攤上,買了個唐卡,順便和女孩子合影留念。話說這個女孩子真的挺漂亮,如果不是她自己介紹,我們真的以為是韓國女孩,穿衣打扮都很潮。

下午兩點多,肚子早就癟了,我們在市場旁邊看到一個樓房,很復古的模樣,像我們當年的國營商店,裡面經營的主要是食品,都說蒙古缺少水果、蔬菜,來這裡一看,好傢伙,什麼都有。尤其是黃油、乳酪、熟的牛羊肉,真的是物美價廉。我們買了不少乳酪帶回國分享給家人,和我們一小塊包裝不一樣,人家是大吃大有模樣。

不過,我們也發現更有意思的一個事情:這裡的每個店鋪門臉上,寫的都是西裡爾字母,那種感覺就是到了俄羅斯。導遊解釋說,目前蒙古也正在恢復老懞文,也就是回鶻蒙文,學校裡也增設了課程。

但在隨後幾天裡,我們接觸的烏蘭巴托年輕人,似乎只認識西里爾蒙文。一家飯店的牆上掛著一副老懞文的文字作品,我們問飯店服務員上面寫的什麼,她一臉茫然說:不認識。我們忽然感悟,沒有了自己的文脈,有點悲哀,但撿漏是不是更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