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寒冬之下,中概股如何迎來春天?

撰文/ 《財經天下》週刊作者 張繼康

編輯/ 陳芳

中概股艱難時刻8月12日下午,原本岌岌可危的中概股又遭遇了一次動盪。以中石油、中石化為代表的五家央企宣佈將從紐交所退市,再次壯大了退市的中概股隊伍。

隨後,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迴應,迴應稱上市和退市都屬於資本市場常態,目前的退市計劃不影響企業繼續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盤古智庫研究院研究員江瀚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中概股企業退市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企業做出這樣的選擇。

確實,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審計底稿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兩年中概股企業一直被退市的烏雲所籠罩。Wind資料顯示,代表中概股表現的納斯達克金龍指數今年以來的跌幅超過了28%。今年3月,該指數還曾在單日內暴跌11。73%,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最高紀錄。

據《財經天下》週刊統計,目前中概股企業的市值已縮水至1萬億美元左右。自今年3月,美國首次將百濟神州、百勝中國等五家企業納入其預摘牌名單後,目前共有159家中概股企業被列入名單中,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嗶哩嗶哩、拼多多等熱門中概股。

(圖源:視覺中國)

跌,暴跌,再跌,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已成中概股的主旋律。有資料統計,在全部280家中概股中,只有27家今年以來股價出現了上漲,佔比不到10%。

拿目前中概股市值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舉例說,2020年底,摸高到最高點的阿里巴巴,正打算向1萬億美元市值進行衝刺,沒想到形勢急轉而下,不到兩年,阿里巴巴總市值共蒸發了近6000億美元,目前只剩2500億美元。

京東同樣如此,目前總市值只剩890億美元,與2021年年初的最高點相比直接腰斬。拼多多則直接從2021年年初每股212。6美元的最高點,暴跌至當前的48。8美元,總市值沒了2000多億美元。

一些小型中概股更是直接跌破了1美元,總市值只有幾百幾千萬美元,還不及曾經一輪融資的零頭。一時間,“中概股變中丐股”、“三天跌出了一個時代”、“中概股全場1折起”等言論甚囂塵上,人們談中概股色變。

而中概股財報業績的低迷也從Q1蔓延到了Q2。搜狐營收連續三個季度下滑,本季度總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淨利潤同比則下降了52%。

作為本季度率先披露財報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首次出現了季度同比負增長,調整後淨利潤同比下降了30%,其中核心電商業務GMV遭遇了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員工數量也從3月底的254941人減至6月底的245700人,減少了將近一萬名員工。

餐飲巨頭百勝中國二季度的業績也不好看,2022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4。48%,歸母公司淨利潤1。83億美元,同比下降了55。47%。

在一季度,包括摩根大通、貝萊德、瑞銀集團等多家投資機構分別對阿里巴巴、京東、百勝中國等公司進行了大規模減持,有些機構減持比例甚至高達70%。到了二季度,這種減持仍在持續。8月10日,軟銀宣佈將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股份比例從23。7%降至約14。6%,套現了約2300億元。

市值無法體現價值中概股真的一文不值嗎?

答案是否定的,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當前中概股的實際價值其實是被低估了,一方面中概股部分企業存在一定的業績波動,屬於經營問題範疇,這方面很好解決,只需要企業自身調整戰略方向,波動就會自然消失。但另一方面,美國堅持對中概股的審計問題,加入一些地緣政治因素以後就變得比較複雜。

“一般來看,一個企業的估值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考慮,比如整體的交易規模、利潤率、市盈率以及企業的使用者規模,還有它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整體的市場環境,這些都是可以考量它估值的一個方式。”王蓬博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

(圖源:視覺中國)

而從企業的經營層面看,中概股目前在美股的市值已經不能反映企業的真正價值了。

拿阿里巴巴和亞馬遜舉例說,今年二季度兩家營收分別為2056億元和1212億美元(約為8172億元),阿里巴巴的體量相當於是亞馬遜的四分之一,並且前者盈利227億元,後者單季鉅虧20。28億美元,但是目前亞馬遜的市值卻是阿里巴巴的5。8倍。亞馬遜的市盈率高達126,市淨率11。13,但阿里巴巴這兩個資料是42。46和1。76,兩家差距巨大。

這點在百度和谷歌身上也有體現,百度一季度營收漲幅在25%,創造了兩年來的最高增速,而谷歌一季度的營收漲幅則放緩到23%,成為自2020年末以來的最低增速,同時其淨利潤還同比下降了8%。但今年以來百度股價跌宕起伏,單日跌幅最大到了17。79%。而在拆分以前,谷歌的股價波動比較平緩,股票拆分後,谷歌的股價漲幅達到了11%。

從業績層面看,今年第二季度,國外多家網際網路巨頭的業績表現都不好,如去年改名Meta的Facebook營收同比下降了1%,出現了自上市以來首次營收下降;谷歌營收同比增速為13%,利潤同比下降了13。6%;Twitter營收下滑1%,出現由盈轉虧;社交平臺Snap虧損則擴大了178%,還出現了裁員的訊息。

但是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今年的股價卻並沒有出現暴跌,納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是上漲的,8月12日的漲幅甚至擴大至2。09%;標普500指數同樣如此,過去兩年累計上漲13。9%。與之相比,雪球中概30指數,兩年暴跌了48。8%。

在此背景下,不少中概股企業已經不再以美股市場的估值作為公司的價值衡量標準,他們在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措施自救。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業務層面,中概股目前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核心業務電商GMV下降後,困於使用者飽和中的阿里巴巴將第二曲線放在了雲計算上。財報顯示,阿里雲計算業務在二季度的營收同比增加10%,連續七個季度實現盈利。2022財年,阿里雲EBITA盈利實現了11。46億元,這也是自成立以來,阿里雲計算業務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

百度則將第二曲線的重心放在了智慧雲及智慧駕駛業務上。2022年Q1財報顯示,百度核心業務中,包括雲計算與自動駕駛等在內的非廣告收入同比增長35%,高於其4%的整體核心業務收入增速。

被稱為網際網路醫美平臺第一股的新氧科技,也不滿足於只做垂類平臺,而是向醫美產業的中上游鏈條邁進。

新氧資料顏究院、Frost & Sullivan資料顯示,隨著2021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同比增幅超過20%,2022年醫美使用者規模將邁入2000萬人大關,其中輕醫美使用者佔比近三年連續攀升,至2021年已佔醫美使用者的83。1%。

隨著輕醫美安全性高、康復時間短、價格大眾化等特點,該產業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風口。因此,緊跟輕醫美的發展趨勢,業內各公司接踵加快了對上游產業鏈的佈局。

(圖源:視覺中國)

以新氧為例,2021年6月,新氧科技入主中國最大的以生產和經營鐳射、強光類醫療及美容裝置為主營業務的高科技企業——武漢奇致鐳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軍醫美上游非手術市場。

這一佈局,讓奇致鐳射成為新氧重要且穩定的收入來源。公開資料顯示,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奇致鐳射為新氧在2021年帶來了1。12億元的收入。在新氧2022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構成中,器械銷售和維護服務營收就達到了0。58億元。新氧指出,這部分的增量得益於對奇致鐳射的收購,拓寬了公司收入來源,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非手術領域的技術壁壘。

同時,為了打破人們對醫美行業亂象頻生的刻板印象,配合監管部門對醫美市場的管理。新氧還在不久前正式上線了“新氧嚴選”業務,以8%為數量指標上限,全年持續在全平臺篩選優質機構。在新氧看來,自身“內容+社群+電商”的核心平臺模式,以及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力,是其開展這一業務的底氣。

資料顯示,新氧嚴選機構在平臺的曝光量翻番,較加入嚴選機構之前增長101。3%,嚴選機構支付訂單額較加入嚴選之前增長134。4% ,與此同時,新氧嚴選機構在平臺的轉化率大幅提升,增幅達46。8%。不難看出,以新氧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不僅在佈局產業鏈尋找新方向,同時,透過對原有電商業務的創新和精細化運營,來進一步打破資訊不對稱,尋找新的增長點。

處於市場寒冬的中概股企業們,或許將在第二增長曲線中,迎來春天。

中概股還有未來嗎?

在資本市場上,中概股也動作頻頻,有的主動退市,有的選擇雙重主要上市,積極尋找回歸之路。

中金公司在今年5月的報告顯示,目前已有27家中概股以不同形式迴歸港股,其中包括中國飛鶴、藥明康德在內的5傢俬有化企業選擇退市後上市,百濟神州、理想汽車等6家企業則是選擇在港雙重上市。

二次上市或雙重上市成為了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主流。2020年6月,京東和網易先後啟動了赴港二次上市, 截至目前,已有阿里巴巴、知乎、貝殼、小鵬、理想等9家中概股公司實現在美國和中國香港的雙重主要上市。

也有企業選擇迴歸A股市場,或者掛牌新三板。2021年,自紐交所啟動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通訊商的摘牌程式後,三家企業紛紛選擇了在A股“會師”。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股融資渠道不順暢的背景下,私有化退市或是大多數中概股的選擇。因為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雙重上市需要的資金較高,短時間內很難籌集。

截至目前,中概股數量高達200多家,但真正符合港交所上市條件的企業並不多。根據港交所關於二次上市的要求,截至今年3月,在美股市值400億港元以上的中概股企業為30家,去除已經二次迴歸的企業和非創新產業型別,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條件的只有10家。

2020年至今,已有新浪、58同城、聚美優品、藍城兄弟在內的多家中概股完成了私有化退市,搜狗、德邦則是在私有化退市後相繼被騰訊、京東收購。

可以說,中概股迴歸已成大勢所趨,目前包括新氧在內的多家中概股已釋出私有化要約。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PE機構積極參與中概股的私有化投資。據媒體報道,部分實力雄厚的行業頭部PE機構正從純粹的私有化參與方,變身為中概股私有化交易的領投方,充分運用資源優勢組建買方團,牽線銀行籌措併購貸款,主導中概股迴歸後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從而創造更高的投資回報。

不管是二次上市還是私有化退市,可以看到的是,只要企業自身的業務經營依舊過硬,中概股們就一定會有未來。

我們從《財經天下》週刊出發,以新媒體的形式和節奏、

以傳統媒體求實的精神,致力於傳播真正有價值的報道。

商務合作請電話/微信聯絡:13811292543

文章好看,戳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