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父親的稻草肉

父親年輕時,在鎮上教書。他只是個民辦教師,每月的薪資很低。所以家裡一些大的開銷,以及3個孩子讀書上學的費用,還是多靠母親種地、養雞、賣菜來維持。

掙錢不易,要花錢的地方又多,因此母親特別節省,一年到頭,基本上沒有閒錢給我們買好吃、好玩的。每次她去街上賣菜,回來時都是空手,沒有東西帶回來,更不會割肉給我們吃。

能給我們帶來欣喜的,往往是父親。每逢週六的中午,他下班歸來,手裡必然會有一坨豬肉——用幾根稻草繫好拎著,我們便稱之為稻草肉。那是父親專門從街上的肉鋪裡買回來的,給全家人打打牙祭,增加些營養。

那坨肉差不多1斤左右,半瘦半肥,在金黃色的稻草系捆之下,油光發亮,誘惑力十足,讓我和哥哥、妹妹都興奮不已。

能吃到大葷,肚子裡進了油水,在當時的鄉下,可不是一般人家都能做到的。雖然,幾乎每家都養豬,有的還養了好幾頭,但都是要整頭賣掉,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只有在春節、端午和中秋等重要的節日,或家裡來了貴客,才會割些肉回來。平白無故的日子,哪有人家捨得去吃肉呢?

母親雖每次都要嘮叨幾句,說父親這麼大人了還亂花錢,但最終還是高興地將肉接過去,拿到門前池塘裡去清洗,洗得水面上浮起一層油來,惹得路過的村民們羨慕不已。

然後,便是將肉切塊紅燒,有時也將瘦肉汆湯,肥肉煉油、炒菜。我們開心地主動去給母親打下手,在灶下添柴加火,熱鍋裡很快便油汪汪的,香味撲鼻。廚房裡的氣氛,因為那鍋中的稻草肉和即將呈現的美食,也變得歡樂起來。

有時,父親也會買些豬肺、豬肝等“下水”回來,同樣用稻草繫著,但那稻草是從豬下水剜開的中心穿過來的。

相對於豬肉來說,下水的價格便宜不少,所以母親看到後,埋怨也少了些。她說,都是一頭豬身上長出來的,營養是一樣的,買豬下水划算。母親做菜的手藝很好,豬下水經過她一番打理烹飪後,味道也非常好。

父親每一次交出稻草肉後,都會假裝成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極力表現出“小意思”“我有錢”“這點稻草肉不會傷筋動骨的”……然後,該幹啥幹啥去。我們分明能感到他的得意和豁達,也覺得他瞬間高大起來,讓人佩服起來。平時對他偶有的不滿,也煙消雲散。

現在想想,那每週一次的稻草肉,在潛移默化中,是對我們兄妹產生過較大影響的——讓我們在並不富裕的生活中,依然有了一種快樂的期待。

或許,這是父親有意為之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在清苦的生活中看到亮光,讓我們在成長中有勇氣、有期待地面向未來吧。

【來源:臨洮縣融媒體中心】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