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懷孕的騾子活不成?為啥騾子不能傳宗接代?都是“驢馬”的鍋

文/佳佳微科普

身為驢和馬“愛的結晶”,為啥騾子的命運如此悲慘?懷孕就意味著死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啥騾子不能傳宗接代?

騾子懷孕必死是真的嗎?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騾子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當時的它們還不是任勞任怨的家畜,而是供給那些王公貴族賞玩的稀罕物。

在唐宋時期,騾子依然稱得上是稀罕物,因為當時還不具備雜交技術,騾子的出現只是偶然行為。

到了明朝,人們發現了騾子身上隱藏著巨大的

役使

價值,這才開始利用驢和馬進行大量繁殖,生產騾子。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也紛紛惦記上了騾子的生產力,就這樣騾子從一種賞玩物種逐漸成為了

主力家畜

,截止到1985年,全世界已經有近1500萬匹騾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騾子並非只有一種,農耕田裡常見的都是

馬騾

,它的外形跟馬更像,但叫聲卻像驢,是母馬和公驢的後代。

還有一種叫

驢騾

,同理它是母驢和公馬的後代,外形更像驢,叫聲卻像馬,雖然沒有馬騾的耐力那麼強,但善於奔跑。

可以說騾子是兼具了驢馬身上的所有有點,不僅耐力好、而且脾氣溫和,重點是壽命長,好飼養,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此優秀的騾子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不能生育,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究竟是馬劈了腿,還是驢出了軌?難不成是為了懲罰,才讓騾子不能傳宗接代嗎?

其實但凡中學生物課認真聽,就會知道騾子不能生育後代,哪來的什麼懲罰,完全是因為

雜交

的緣故。

別看馬和驢都是四條腿、臉長、吃草的動物,但其實它倆並非同一物種,從

基因角度

來說,馬擁有64條染色體,而驢只有62條。

正因為它們的染色體數量都是偶數,所以才具備各自的繁衍能力,但騾子就不一樣了,騾子作為驢馬的產物,擁有63條染色體,這樣就無法作一對一的配對,自然也就不能正常繁衍後代了。

當然這是“一般情況”,在特殊情況下,母騾其實能夠跟公馬或者公驢結合,只是機率相當低,差不多40億分之一左右。

而且就算是母騾成功懷孕,最終也很難將幼崽生下來,因為騾子的盆骨本身是不能開合的,這也就說明了它們天生就不具備產子能力,所以民間才會有“騾子懷孕必死”的說法。

其實物種之間的雜交都沒有那麼容易成功,畢竟

生殖隔離

並非擺設,有它在,至少可以保護物種的獨特性,要是沒有生殖隔離,搞不好獅子老虎亦或者是貓,往前數個幾代,有可能是同一個祖先。

另外,騾子雖然沒有繁衍能力,但並不代表沒有交配的慾望,所以農村家養的騾子,一般都會在其成熟前進行“閹割”,這樣才能更好的投入勞作。

然而,人們對騾子的誤解似乎不止這一個,還有一個更離譜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老人說“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有什麼科學依據?

其實生活中的俗語有很多,大多數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但“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很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而這一錯誤的認知,其實跟騾子的生育問題有著很大關係,我們都知道騾子是不能繁衍後代的,但這在古代封建迷信中可不得了了。

關於騾子的謠言也就此展開,其中最常見的說法就是:

騾子不能生育,吃了騾子肉之後,人也不能生育

現在仔細想想,吃個肉就能把生育能力吃沒了,這咋可能呢?不過騾子肉也確實很少有人吃,因為實在是

不好吃

首先,騾子肉吃起來比較柴,據說燉上一下午也依舊燉不爛,估計這跟騾子的運動量有關,畢竟它的出生就是為了勞作,超負荷的工作量讓騾子身上沒有一丁點肥肉。

其次,騾子一點也

不挑食

,不管是乾草還是玉米秸稈統統來者不拒,長期的粗飼也是導致肉質比較差的原因之一。

還有就是,“寧死不吃騾子肉”前面還有一句話,叫“驢肉香,馬肉臭”,這個臭指的是馬肉獨有的一種腥味,而騾子身上有一半馬的基因,自然肉質也有這種味道。

最後就是騾子的壽命普遍比驢馬都長,以前的人宰殺騾子,基本都是因為它年齡太大,失去了勞動力,所以它的肉能不老嗎?

不過話說回來,騾子不能繁育後代,是因為少了一條染色體,如果人類技術發展到能給它補充一條的話,會不會培育出一個新物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