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就是“觀察”

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人生如棋,上等人走一步定十步,中等人走一步算三步,下等人走一步看一步。”

做人要有遠見,不因當下的困難而退縮,不因未來的迷茫而停滯不前,不因過去的爛事而困擾。

一開始就定下遠大的目標,然後根據當下的情形去推動,慢慢走,功到自然成。

能夠預定十步的人,看似從容,其實一直在觀察,然後思考,找到最佳路線,規避各種風險。

不難發現,能夠寧靜致遠的人,身上有一種大智慧:不動聲色地觀察。

02

第一,觀察對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商朝末年,紂王肆無忌憚,群眾非常怨恨。

岐山的周武王被大家推舉為首領,要和紂王一決高下,決戰地點在牧野。

戰鬥之前,周武王派人去殷都打聽情況。派出去的人回來了,說:“那裡很混亂。”

周武王沒有行動,繼續派人去殷都打聽。一來一去,打聽了六次。

《呂氏春秋》裡說

:“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兩軍對壘,本來就有了勝算,但是周武王非常謹慎,採用了最靠譜的方法,因此一次就把紂王打敗了。

在很多戰鬥故事裡,我們都會發現兩個字

:間諜。

間諜的作用,就是充當“耳目”,打聽虛實。他就是智者的“眼睛和耳朵”。

在和平年代,我們總是這樣說:“商場如戰場;讀書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談情說愛,就是鬥智鬥勇;職場就是勾心鬥角;交友就是互相利用……”

爭奪,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我們要善於觀察,把對方的情況弄清楚,然後再付諸行動也不遲。這是“穩坐釣魚臺”啊。

03

第二,觀察外物:取長補短,為己所用。

古時候,人們沒有手錶。但是他們的生活秩序沒有混亂。

太陽出來了,人的影子是瘦長的,朝著西方。此時可以去勞作了。

太陽到了頭頂,影子很短了,匍匐在地上。此時可以回家吃午飯了。

當然,公雞叫了幾次,只要你記住了,也能掌握時間。

天冷了,有人把水放在屋外,看到水變成冰了,就知道是“極寒天氣”來了。

令人討厭的毛毛蟲,一旦不見蹤影了,就是冬天要來的徵兆;毛毛蟲都出來了,多半是驚蟄節氣過後的事情。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找到一個支點。這個支點,不一定是自己製造的,多半是現成的東西。關鍵是,你要觀察周圍的東西,找到可用的地方。

聰明的人,總能“廢物再利用”,因此得到了金錢和好處。比方說,一個樹根,可用變成根雕。

你可以利用外物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富人;你可以把外物的優勢匯聚到自身的時候,你就是一個精神或者物資上的富豪。

04

第三,觀察自己:自我反思,改過自新。

春秋時,有一個叫蘧伯玉,在衛國做大臣。

他做事非常謹慎,每天都會思考昨天的過錯,加以改正。

有一天夜裡,衛靈公和夫人南子在宮裡休息。忽然聽到馬車的聲音,隔一會就停止了。

南子說,這是蘧伯玉來了。作為大臣,他路過宮殿,要停下車,表示尊重。有沒有人監督,他都會做到。

衛靈公不信,派人去打探,果真如南子所言。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點評蘧伯玉

:“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能想起四十九年前的是非,這是真心改過的體現。任何人,都有錯誤,但是習慣了既往不咎,因此很多錯誤會再一次冒出來。

任何時代,槍打出頭鳥。你如果有了令人反感的過錯,有了沾沾自喜的成績,就會被人關注和仇恨、嫉妒,導致不好的結局。

《禮記·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一個人的眼睛要看什麼,耳朵要聽到什麼,這是別人不能把控的,唯有靠你自己去控制。因此聰明的人,總是自我約束。約束的前提,就是發現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的分量,做到防微杜漸。

05

第四,觀察時局:相機而動,趨利避害。

戰國時,醫生扁鵲拜見蔡桓公,發現了病灶,說:“有疾在腠理。”

後來,再觀察了三四次,發現蔡桓公病入骨髓。可悲的是,蔡桓公自以為是,不聽醫囑,害了自己。

現實生活中,很多禍事,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錯過了機會,鑄成大錯。

也有一些人,會觀察周邊的情況,但是沒有用智慧,因此仍舊錯過機會。比方說,“刻舟求劍”裡的楚國人,他不懂得船是運動的,劍是靜止的,因此錯過了撈劍的機會。

我們常常說,要“順勢而動”,“勢”不是隨便可以抓住的,需要先觀察,確定“勢”的來龍去脈,看哪些環節可以為自己所用。

比方說,要開發一個瀑布,最好是做觀光型別的旅遊景點,如果做成了漂流的景點,就是禍害。

用智慧去觀察時局,你一定會找到機會,並且規避風險,做出成績。

06

《經說》裡寫道:“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人生如棋,每天都要“走棋”,因此不會靜止。觀察,也不能靜止,要無時無刻動起來。當棋局改變了,就要調整之前的思路,不能生搬硬套。

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種結局,能夠一直把控,就要有多手準備。觀察也需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人生不長,與其團團轉,不如靜觀其變,在變數中,找到定數。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