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聯歷史上5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如何獲獎的?

在我們眼裡,寫小說的作家都是很厲害的人物,特別是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們,他們給外界印象更是了不起。2022年,從網路媒體中看到,某大V對獲得某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話提出質疑。該作家說的什麼話?網路能搜到,在這裡不再詳述。

但透過大V的有關解讀,我們才知道所謂的文學獎的標準是西方的標準,把抹黑中國作為他們的“標準”。

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有自信,我們歷史上文學延續幾千年,甚至比歐洲的歷史都要長,為什麼偏要以西方人的標準為標準呢?

西方可沒有那樣的好心,他們目的就是顛覆中國製度,在他們眼裡,任何描述中國落後的東西都是“香”的。

蘇聯的崩潰就是前車之鑑,那麼蘇聯為什麼崩潰?

現在一些俄羅斯專家學者才明白,就因為接受了所謂的諾貝爾文學獎,一些獲獎的人根本沒有經歷過,據說他們透過道聽途說寫抹黑醜化蘇聯的小說,這種“群起抹黑”的現象,成為西方瓦解蘇聯的工具。現在俄羅斯人醒悟了,但已經是後知後覺了,蘇聯已是覆水難收。

一、蘇聯初創時期

對於西方如何用諾貝爾文學獎搞垮蘇聯一事,可以順著蘇聯歷史上那些獲獎者的情況捋,就會發現其中秘密太多了。

西方搞的諾貝爾文學獎,可並非西方眼裡的“

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

”,諾貝爾文學獎政治傾向性很強。只是很少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麻木了。如果不是專家解讀,恐怕很多人看不到這種掩藏的政治性。

在西方人眼裡,歐洲文學的三大高峰。

第一個,當屬傳說中古希臘時代。

其實這個時代傳說神話太多,到底有沒有這個時代,還沒人驗證。

第二個時期,就是文藝復興。

這是歐洲有名的變革時期,當時有名的當屬莎士比亞及他寫的4大悲劇。

第三個時期,就是19世紀末,以俄國托爾斯泰為首的文學。

托爾斯泰寫的長篇小說很有名。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的時候,托爾斯泰被認為是俄國最有可能獲獎的作家,因為他是歐洲公認的文壇領袖。但托爾斯泰連續多年都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去世後,很多人認為太遺憾了。

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給出的理由不理解,認為托爾斯泰寫的小說是“文學比賽的桂冠”,但他的作品卻否定所有形式的文明,而且還讚美原始的生活方式,提倡無政府主義思想。

評審委員會認為托爾斯泰任意改寫《聖經》,所以一致認為他的作品充滿對文明樣式的狹隘及敵意,他們無法忍受。

其實不給托爾斯泰的原因,並不是文學,而是政治和宗教。只不過評審委員會不直接說出理由。

當時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革命活動正在俄國展開,托爾斯泰當時並不贊成革命,但他反對反動派鎮壓革命。如果諾貝爾文學獎給了托爾斯泰,西方認為就是變相支援了列寧革命活動。

直到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才給了一位流亡作家蒲寧,此人是白俄人,評審委員會給出獲獎理由,認為他“雖然差距很大,代表俄羅斯文學的正統”。也就是說獲獎並不是因為文學,而是因為“政治正確”。

不過這個評審委員會直接自己打自己臉,托爾斯泰比蒲寧更正統,只是他同情列寧,而蒲寧是一個極端反蘇流亡人士。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方爆發了經濟危機,特別是1933年最嚴重的時期。

而此時的蘇聯透過第一個五年建設規劃,取得了巨大建設成就。這種對比之下,讓社會主義成為世界嚮往的一種制度。世界範圍也掀起了社會主義運動的浪潮,這個時代成為蘇聯的紅色時期。有人說把諾貝爾文學獎給蒲寧是衝抵現實革命浪潮。

二、蘇聯輝煌時期

隨著蘇聯的發展,此後20多年,再沒有俄羅斯人獲得該獎。直到1958年,赫魯曉夫執政時,諾貝爾文學獎給了俄語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因為此人也是一個反蘇分子,反蘇的俄語作家很多,為什麼偏偏給了帕斯捷爾納克呢?

因為當時的蘇聯達到了鼎盛時期,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也是第一顆人造衛星,對西方國家起到了巨大的震撼作用。

西方很多人甚至悲觀地認為,西方在與東方競爭中落後了。所以為了彌補這種軟實力的損失,給西方人重建自信心,西方就把文學獎給了帕斯捷爾納克。所以給誰都是西方人說了算,一點文學含量都沒有。

1965年時,俄語作家肖洛霍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此時又給一個俄語作家呢?

因為當時全面反對斯大林的赫魯曉夫被趕下臺,勃列日涅夫掌權,西方擔心蘇聯再次迎來斯大林時代,所以西方國家背後商量,把獎給了肖洛霍夫。因為肖洛霍夫就是一個批判斯大林的代表人物。

蘇聯得知這個訊息後很高興,並高度評價的肖洛霍夫的文學成就,根本不談為斯大林平反的事。但此時蘇聯解體的種子已經發芽了。

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有名的作家是索爾仁尼琴。為什麼此時再次給俄語作家呢?

原來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國家衰弱,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根本無力與蘇聯競爭。而且美國國內矛盾激化,很多反戰運動興起。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1970年是列寧誕辰100週年,全球爆發了大規模紀念列寧的活動,紅色革命再次掀起浪潮。

蘇聯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也取得了優勢,在中東地區、在非洲、美洲等國都有親蘇的國家。此時把一個攻擊蘇聯紅色革命的作家索爾仁尼琴樹起來,在西方國家看來,能削弱蘇聯的影響力。

以上4位作家獲獎,都是蘇聯盛世時,而且西方選的關鍵點也有政治傾向性。

三、蘇聯末期及崩潰

1987年時,俄語作家布羅茨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5個獲獎的俄語作家。

此人也是一個反蘇分子。而此時的蘇聯正是戈爾巴喬夫執政,蘇聯處於走向崩潰時期。布羅茨基甚至主張俄羅斯被瑞典殖民,認為可以享受西方文明。

當時戈爾巴喬夫已經展開改革,蘇聯擁護社會主義的人依然佔主流,有些作家對文壇亂象也展開批評。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認為把諾貝爾文學獎給流亡的布羅茨基更有意義,還能變相支援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於是諾貝爾文學獎為蘇聯崩潰前創造了一個輿論導向。

至於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白俄的女作家阿更克西耶維奇,已經是蘇聯崩潰的事了。這個時間段內給一個白俄國家的作家,主要還是因為俄白之間的特殊關係。當時

普京出兵敘利亞,把克里米亞拿到手裡。而這個白俄女作家就是靠醜化蘇軍與俄軍而出名的。

諾貝爾文學獎帶有明顯的政治性,而且背後有人操縱的內幕,已經讓外界對這個獎並不感興趣。西方操縱諾貝爾文學獎,把這個獎作為打擊社會主義國家的工具。蘇聯存在這種情況,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

1980年,波蘭發生動亂,諾貝爾文學獎就給流亡美國的波蘭反蘇作家米沃什。

2000年,取締某教時,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立即把獎金給了一個法國華裔,此人居然攻擊誣衊我們“踐踏宗教信仰自由”。

2012年,當時諾獎給了中國某作家,西方國家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像1965年給肖洛霍夫一樣,想起到輿論引領作用。

但隨後在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

曾批評那些“追求在西方獲獎的現象”,比如“唯洋是從”、“以洋為美”、“以洋為尊”,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追求,就必然丟失自己的價值觀,也會上西方套路,失去文化自信。

由此可見,所謂的諾貝爾文學獎並沒有什麼文學性,政治性太強,是西方搞亂社會主義國家一個工具。不要認為獲得諾獎的作品,就是高大上的東西,很少有人看到背後內幕。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