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幾千年了,為何始終有窮文富武的說法?這背後有何貓膩?

在古代圖書是有錢人的技能,但是我得告訴你,習武之人更是有錢,有錢人才可以學習。

你沒有看錯,在一些人的思維認知當中,他們總是認為古代普通人是讀不了書的。

因為讀書你需要先花錢買學習資料,然後晚上的時候要讀書,你還需要挑燈夜讀,單純的一個煤油燈就夠普通人家一年的總花銷了,一個窮人怎麼可以隨隨便便讀書呢?

話是這麼說理也是這麼個理,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讀書雖然很困難也很珍貴,可是習武之人往往比讀書之人更珍貴。

這可不是說著玩玩的,咱們接下來看一下,如果在古代你無論是讀書也好習武也好,各種各樣的花銷合計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天文數字。

第1點,古代讀書的成本。

古代讀書最大的成本是什麼?是最開始的啟蒙階段,需要找到一個私塾家教老師,然後由這個老師一筆一畫地帶著你認字,然後就是學習各種各樣寶貴的資源。

比如把古文當中經常考的一些詩詞歌賦這些東西,如果你連參考樣本都沒有的話,那麼不好意思,你想讀書門也沒有。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參考樣本很多,而且大街小巷都有,因為那個時候印刷術已經非常豐富了,在一些地方你買不到正版的買個盜版的是沒問題的。

一般情況下花個一兩銀子或者花個半兩銀子,你就可以買到成套成套的書籍,這些書籍未必是最好的,但只要你本身聰明而且見多識廣的話,拿著這個東西考個名次考個功名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且古代有一個好處是什麼?只要你在最開始的考試當中考的公平了,就有人願意給你投資。

這其實就是古代人的想法,尤其是古代一些大家族對於他們來說拿出個十兩銀子來就跟玩一樣,可是這個十兩銀子對於當時的讀書人,尤其是普通的窮苦的讀書人來說,確實要了命的事。

那這種情況之下,大戶人家就可以廣撒網,無論是誰,只要你讀書有天賦,我就給你錢。

如果將來你讀取到了功名了,那麼好,你就得報答我,如果你讀取不到功名也無所謂,咱們充其量是個扯平的關係,大不了這10個兩銀子我就餵狗了,反正我一天的花銷也得有20兩銀子。

所以說古代讀書成本雖然很高,但是成本高就高在最開始那一段時間的成本比較高。

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可能辛辛苦苦結合2~3代人的努力,就能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到很好的教育,如果不需要2~3個人,只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能夠享受到教育,但未必是最好的。

畢竟找個普通的私塾老師,一天給他三頓飯,讓他教你幾個字還是很容易的。

如果自己家裡面實在是不富裕的話,那麼完全可以先讓私塾先生教幾天,教得差不多了,然後再把私塾先生開除,反正私塾先生本身也花不了幾個錢,就算是花錢,家裡一年的積蓄也就足夠了,然後等孩子認識了字。

如果家裡面的大人認識字的話,那更好連私塾先生都不用請了。

再之後只需要花個一兩銀子或者二兩銀子跑到書院裡面去,或者跑到其他的地方買點盜版的紙質書籍,這些盜版的其實是能買很多的。

把這些東西全部都買到手之後,那接下來就容易辦多了,讓孩子每天在家裡讀書就行了,假如如果兄弟姐妹多的養活一個廢人不跟玩一樣嗎?

這其實就是一個初始的投資問題,最開始的投資價格沒有多少錢,而且只要把這一部分投資投下去的話,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更重要的是效益也非常可觀。

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花個五兩銀子,讓自己的孩子在最開始考試的時候能拿個前三名或者前5名,或者在本地的縣試考試當中能拿個成績。

那接下來找個達官顯貴或者找個地主,讓他資助一波,接下來一切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困難。

第2點,習武之人的巨大花銷。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習武之人。

要注意,習武之人其實最大的花銷主要有兩個方面,第1個是武術老師不好找你。

比如你想讓自己的孩子習武,將來能當個武狀元,你最起碼得找一個武狀元的老師過來幫自己教學吧,那這邊花拳秀腿或者三角貓的功夫,就算是學完了那也拿不出任何成績來。

為什麼呢?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真正的習武之人在進行武舉人考試的時候,就得是誰把誰打倒在地上起不來了,就能拼出第1名第2名來了,也就是說這方面就得真才實幹,你弄不到任何一點運氣。

他跟文章不一樣文章,你可能覺得主考官喜歡這篇文章輕輕鬆鬆給你拿個好的名次,如果主考官不喜歡那充其量就是運氣的問題。

保不齊第2次考試,第3次考試自己運氣就來了,但是習武真人不是這樣。

習武之人的黃金年齡就是10多歲到30多歲之間,如果這一段時間拿不到好成績的話,那麼你就永遠成不了武舉人或者武狀元。

所以為了能夠拿到更好的成績,習武之人往往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會找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來幫助自己。

教學這位優秀的老師可能已經是武狀元了,然後他給自己教學的時候隨隨便便或者輕輕鬆鬆,就能夠幫助自己拿到好成績。

那光僱傭這樣的老師一個月的花銷是多少錢?可能就是十兩銀子甚至100兩銀子。

而且人家不是說交完一天之後就算完了,剩下的就看自己的悟性。

習武之人是沒有悟性的,就得真刀真槍地打出來,所以習武之人往往需要最開始教學,可能教個兩三年,甚至三五年,甚至10年8年,這中間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歲月的磨合。

而且這一段時間的歲月磨合可不是說輕輕鬆鬆說弄就能弄得出來的。

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搞定了之後,接下來呢,你在習武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磕磕碰碰,如果是普通人磕磕碰碰也就這樣了。

如果突然有一天連走路都不方便了,也就是說落了個殘疾,殘疾就殘疾唄,無所謂的事,只要孩子還能繼續活著就行,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哪有那麼多的選擇題。

可是對於習武之人來說不是這樣的,最起碼從當時的狀態來看,絕對不是這樣的。

習武之人他們最需要做的或者最重視的是什麼,是自己的身體的健康。

否則的話人家比武的時候都是拳打腳踢,你在那拄著柺杖往前走,那你先不說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或者這場比賽,你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問題啊。

而且習武之人每日的飯量非常的大,又絕對不能是粗茶淡飯,如果每天你只喝小米粥的話你肯定打不過人家,光體格子就長得不如人家壯實。

所以一日三餐不能說頓頓都有肉,但最起碼一頓一個雞蛋是絕對沒問題的,各種各樣的肉蛋奶蛋白質能夠想到的都得給你補齊了。

這樣一來二去習武之人每天的花銷最起碼就得是個兩三千銀子,一個月下來沒有五兩銀子,根本打不住。

而這還只是最基本的花銷合計在一塊的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想培養出一個武狀元,沒有500兩銀子,那就不要去想了。

可是500兩是意味著什麼?在武林外傳當中,我們按照呂秀才他們的這些人一個月的工資來算,一個月的工資是2000銀子,那麼一年就是二兩銀子,工作上500年才能夠有1000兩銀子,也就是250年能夠有500兩銀子。

如果家裡面兄弟姐妹多,那也可能需要所有的人都要工作上個七八十年,而且每個人還都不出事,才能夠把這些錢存下來。

然後我們再來想一想,培養一個武舉人真的這麼容易嗎?肯定不容易啊。

那有人就說了,為什麼他非得當武舉人非得當武狀元呢?他就是習武健身不行嗎?那普通人有必要習武健身嗎?

普通人你在地裡幹活,也能夠健身啊,除此之外你當了武舉人了,你不去考個武狀元,那家裡面這些投資又是幹什麼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按照這麼說法的話,讀書也沒必要認識兩個字就行了呀,這種邏輯本身是不存在的。

所以相對而言,普通人讀書,然後將來能夠考個功名當個官,這已經非常不錯或者非常不容易了。

而真正的習武之人,需要投資更多,花銷更大,絕對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擔得起的。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一直說窮的人才去寫文章,富裕的人都是練武的?

因為窮人壓根就沒有資格練武。

不過話說小夥伴們,你們對這件事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