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銀器是什麼樣子的?噁心到顛覆你的想象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912字,閱讀約2分鐘

不知道大家看古裝劇時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特點:除了那些經典的歷史劇外,大多數古裝劇中都會出現大量金銀交易鏡頭,就連吃個飯都要拿出銀子來付賬,一錠錠銀元寶就這麼來回交易,讓很多人感到眼饞

。其實,銀元寶根本不是古代的交易貨幣,古代的那種叫“銀子”,而且在平時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貨幣也統一了,分為上、下兩種,上幣是用黃金製成的“”“,有20分和24分;下一枚硬幣就是我們常說的銅幣,有半對單位,都是方孔和圓形。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貨幣也有了不同的需求,這時,白銀、紙幣等出現了。白銀雖然也是交易貨幣,但在古代生活中幾乎不使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的生活標準。

因為各個朝代的貨幣價值不同,我們以清朝為例

。清末的時候,豬肉的價格是20塊錢一斤,而當時的生活條件跟現在沒法比,很多老百姓吃不起豬肉,即使偶爾買一些,一家人也不會買超過一斤的豬肉。

要知道,在晚清時期,一兩銀子可以相當於兩千多文錢,即便是在明代早中期,一兩銀子也相當於一千多文錢。所以,古代很多普通家庭是不需要銀子的,甚至有些人連銀子都沒見過,怎麼可能用來交易。

而且,銀的形狀不是寶貝的形狀,古銀沒有固定的形狀,銀不像銅錢,面值也不大,一塊用起來很方便,因為銀的價值較大,所以多少都是切,減少的銀要稱重,避免重量誤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碎銀“。

古代的提純技術沒有現在這麼先進,銀的提純不是很乾淨,所以顏色是黑色的,和很多金屬有相似之處,為了區分銀和其他金屬,古人要用牙齒咬,如果咬上牙印就是真銀,否則就是假的。

古代的銀器是什麼樣子?即使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應該有大致相似的東西吧?大家一定都吃過口香糖吧?銀子的形狀像口香糖,上面有牙印,然後在地上滾幾圈粘上泥土,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這麼想是不是有點噁心?

別看銀子不好看,古代的人可都是靠它來定富貴的,古代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年的開支也不過一兩銀子左右,如果手上能有幾兩銀子的存款,那在古代絕對是富可敵國。

當然,這個標準只適用於普通人,富商除外,畢竟現代人有一筆五百萬的存款就算是富人了,但如果他們和馬雲、馬化騰等人比,那就是九牛一毛了。

這裡是《印象筆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