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印度洋”以印度取名,難道不會有爭議嗎?

海岸線足有41339千米、平均深度達3872米的印度洋,自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命名為“厄利垂亞”以來,就是各代各國航海家探索的一塊瑰寶。

當然,這片海域追溯起來,數萬年都蓬勃存在於地球上,只是礙於古人的世界觀侷限和造船技術的發展,寶藏一直沉靜尚未被開啟。

畢竟千年前的人,還並不認為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球狀物,“地平說”如真理一般盛行了多年,被海域隔開的人類以腳下實實在在的土地來衡量世界,待走到無法翻閱的天險和海邊時,就認為這個世界已經走到盡頭了。

並且航海所需的船隻,製作工藝考究又繁瑣,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開始航海的朝代,大約是秦朝的徐福一行人,他們為一心尋求不老藥的秦始皇踏上乘風破浪的大業。

但不知是船隻限制,還是物資匱乏,也僅能走到東瀛。

與此同時,生活在他國的地理學家也在探索海洋,最早給印度洋做出定義的是羅馬的彭波尼烏斯·梅拉,發生在公元1世紀的後期。

接著印度洋的征途彷彿靜止,直到公元10世紀,一位阿拉伯的伊本·豪卡勒才在地圖上標註出印度洋的輪廓,並給其命名。

而正式官宣這片海域的名稱,是在公元1515年,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給其取了“東方的印度洋”。

透過印度洋名字的由來,就能大概體會為何現代各國人民對印度洋基本沒有異議,就連和其看起來聯絡最為緊密的印度,也從未自詡這片海是屬於印度的海洋。

我們推測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就是自公元1世紀的彭波尼烏斯·梅拉至1515年正式命名的“東方的印度洋”,所代表的意思都是通往印度時經過的海洋。

相當於以目的地來決定途徑海域的名稱,若當時航海家們要去的是伊朗或者澳大利亞,那這片海的名字必定也會是截然不同的。

古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一向是格外神秘的。

尤其是發源於印度的南傳佛教,就連唐玄奘高僧都不遠萬里,披荊斬棘前往手抄經書帶回來翻譯和普渡眾生,唐玄奘去之時,此地還不太叫做印度,別名“天竺”會更風靡一些。

待親身周遊一圈返回故鄉的唐玄奘修訂,才以當地發音為參考,給更了印度的大名。

所以印度作為當時各國學家出海的主要目的地,將途經的這片廣達一萬千米的海洋,命名為印度洋也是合情合理的。

再則,印度洋從未被各國爭議,也是因此名並不是由印度所取有關。

——這好比同樣是誇讚一個人的能力,由他人說出來是理中客,可若從當事人口中而出,不僅會顯得有誇大成分,外人的信服度也會不高,下意識就總想反駁。

試想一下,印度洋的命名由來是印度當地的地理學家跟航海家看到這片海域,覺得挨著本國就是屬於自己的,就給起了印度洋,估計此名都流傳不到今天,早被同樣與此海接壤的各國群起而攻之了。

相當於村子裡有一塊資源茂盛、種啥活啥的野地,外村人不知怎麼稱呼這片地,就以挨著地並且是鄉紳的人家姓氏命名。

同村人一看這片地雖然看似掛上了鄉紳地名,可跟他並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命名人來村都是找他家罷了,就也沒什麼爭議,數年一直相安無事。

如果挨著印度洋的各國心理不平衡,鐵了心就認為為啥不以自己國家命名,非得選印度。那就只能怪自己國家沒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財力雄厚在文化跟前都不夠瞧。

畢竟經商得衡量成本,需要看在航海不發達時走一趟貿易是否划算,並且可替代性也很高,不過就是值錢的金銀古玩而已,為何非得飄洋過海去倒騰呢?

只有像古中國一樣有獨一無二的絲綢、茶葉跟瓷器,才能吸引他國商隊飄洋過海。並且財物還會隨改朝換代的亂世貶值,可經歷只會歷久彌新。玄奘能捨身忘死去天竺用人力扛回經書,但若換成去天竺搬珠寶,那大師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去的。

還有一點,印度洋之所以在現代也沒有爭議,哪怕很多臨海國家早已為歷史名人和風俗文化爭破了頭,印度洋也沒有讓各國湧出搶一下所屬權的苗頭。

原因就是大家心知肚明,印度洋不屬於印度,是屬於生活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寶藏。

畢竟此時此刻的印度,理論上跟命名印度洋的1515年的印度並不一樣,當時印度還遭遇著德里蘇丹國政權的瓦解,正被突厥人帖木兒後代巴卑爾征服,打算在此建立莫臥兒帝國。

就更別提公元1世紀和10世紀的印度是怎樣的狀況了。

等於說看似當代稱呼“印度洋”,會想到首都在新德里的那個人口大國,但實則源遠流長,就連印度人也是以瞧歷史文物的眼光來看待“印度洋”。

或許會想到古印度南傳佛教光輝燦爛的那個年代,可一點都不會跟這片海與印度聯絡起來。

那麼就沒有改名的必要,因為並沒有爭議,畢竟這片海是途經印度的從未改變,而挨著印度洋的各國,也不可能堵上海峽只流向自己的國家。

另外還有敬重“古文化”這層含義在裡面,就拿娛樂圈舉例,老戲骨真就比新演員實力超出許多嗎?表演形式難道不會臉譜化嗎?可他們有了歲月這層無敵的濾鏡,觀眾難免會對其偏愛一些。

印度洋若真在當下改名,可以預料的是,不管它改成怎樣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曠世大名,總會有不滿意提意見的各國人民,要想達成萬眾歸心,只能在經歷千百年。

所以保持不變就是最佳方案,因為“印度洋”就連自大的印度人都不認為這是屬於自己的海洋,只是以目的地取名而已。

況且當年命名的時候,印度都不是現在的印度,尚在經歷那個時局下的動盪漩渦,既然早已時移事異,以印度洋這個名字懷念一下文化寶藏古印度,也是一種別樣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