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宮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唐代《宮樂圖》絹底呈現了多處破損。

唐 佚名 唐人宮樂圖

絹本設色 48。7x6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時序相隔千餘載,《宮樂圖》的絹底也呈現了多處破損,然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於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賦予厚塗,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並不嚴重;至今,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清晰可辨,充分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區域性

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區域性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區域性

唐朝,以寫仕女畫而蔚成時代典型者,當推張萱(活躍於公元713~742年)、周(日方)(活躍於公元713~804年)二家,他們均長於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傳世畫作,亦盡屬豐腴豔冶的華貴形像。《宮樂圖》所見,反倒更切近於畫史對張、週二氏的風格記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若引以為晚唐仕女繪畫的忠實印證,應無過譽!

區域性

《唐人宮樂圖》

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我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裡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了廣泛響應。

區域性

從《宮樂圖》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左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