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朝滅亡時有多慘烈?九名皇子被勒死,皇帝被殺,大臣被投屍黃河

公元905年,朱溫在洛陽宮內大擺宴席,請了唐昭宗的9個兒子一塊吃頓,團圓餐吃的那叫一個熱鬧,吃完這頓飯之後,9個兒子全部勒死,然後將屍體丟到池子裡面。

公元905年6月份的時候,朱溫又將30多名朝中臣子,聚集在一塊,然後把他們全部砍殺,丟到了黃河裡面。

在做完這一切,若干時間後,大唐帝國徹底煙消雲滅。

長達289年的大唐帝國覆滅,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究竟有多麼的慘烈?

不要急,這篇文章給大家詳細講解。

第1點,黃巢叛亂

在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當時是有著一套完整路線。

我們按照當今的地理位置來看,分別走過了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大多數的省份。

即便到現在,拿出這些省份來看,也基本上是,整個大唐帝國最富饒的地區,相當於轉了一圈。

整個大唐帝國的經濟基礎,物質保障,頂層建築,幾乎是頃刻之間,煙消雲散,而黃巢起義,也沒有獲得利益果實。

因為黃巢起義,屬於長期的流動作戰,在過程當中,屬於打一槍換一地,沒有任何的組織性、規則性和紀律性,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危機。

甚至黃巢起義到了後期,因為缺乏口糧,士兵們都在餓肚子,萬般無奈,竟然採用活人粉碎,以人肉當做軍糧,扛過這次危機。

黃巢起義,最終以黃巢軍的失敗,告一段落,失敗之後,唐帝國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危機。

唐僖宗回到,屬於自己的長安城,此時不能說斷壁殘垣,但每個地方都看不到,之前的生機,包括皇帝在內,所有的唐帝國的掌管者,不由得悲從中來。

此時的大唐帝國,早已經不是之前的大唐帝國,在經過黃巢起義過程當中,各路軍閥割據,以及各種物資、財富的損耗,財政支出,出現了巨大危機。

為了養活軍隊,唐帝國萬般無奈,任用當地長官,讓他們自行籌措解決。

一旦自行籌措解決,這就意味著,地方長官擁有權利,也就是所謂的軍閥割據。

唐僖宗時代,又經歷了第2輪叛亂,只不過,在這過程當中,這位老皇帝的身子骨,終於頂不住了。

天底下那麼多困難,幹嘛揪著不放,去地下找閻王報個到,問問怎麼回事?

本著這樣的覺悟,大唐帝國迎來了最後一位皇帝,也就是唐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唐昭宗。

第2點,這位皇帝的野心和抱負

這位新上任的皇帝,還是非常有野心,在不是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表示,希望大唐帝國能夠成立榮光,甚至還做了很多表率。

其實大唐帝國,不出意外的話,是有機率挽回,之前損失和尊嚴,甚至包括:經濟政治、國際方面的影響力。

但是非常抱歉,意外再一次到來,在公元898年,這位皇帝出現了意外。

誰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原本還有雄心壯志,突然之間就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樣,什麼都不願意幹,什麼都不願意管。

更重要的是,在同年十一月初四的時候,又發生了問題,唐昭宗喝醉了酒,竟然被別人發動了政變。

大唐帝國最後一位皇帝,莫名其妙被人囚禁起來,轉眼之間就成為了太上皇。

在這之後一個月,宰相又發動政變,把唐昭宗救出來,繼續當皇帝。

也就是說,唐昭宗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面,相互經歷了,太上皇和皇帝的身份轉換。

哪怕是任何一個精明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蒙圈。

在接下來,大唐帝國還有沒有救?

其實大家都已經明白,雖然唐朝宗已經恢復,實際統治,但是權力在不斷下放,更重要的是,朱溫突然之間反叛。

朱溫的行軍作戰指、揮水平,非常的高,以至於當時,各路的節度使,甚至包括李克用,都不是對手,在和朱溫的行軍、作戰的過程當中,接二連三的失敗。

朱溫改變了發展方向,不從其他地方多路進攻,而是直接進攻長安,當時的長安就是唐昭宗的都城。

但是唐昭宗使出了獨門絕技,繼續往別的地方跑,只不過沒帶銀子,為了吃飯,甚至得變賣家當,來買一口吃的。

在公元904年的時候,唐昭宗竟然被朱溫脅迫,挾天子以令諸侯。

回到長安之後,又跑到了洛陽,進行了一系列的監督,導致成千上萬人,萬般無奈之下進行跑路。

甚至還有一些人錢,都到了其他地方,在這一段時間裡面,長安城徹底淪為廢墟。

這也就是,我們開頭講過的,公元905年,朱溫殺死了數名大臣,以及皇帝的幾個孩子。

自此朱溫開始了,新一輪的帝國掌權,只不過朱溫的下場,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而已。

啟示錄

唐帝國的滅亡,其實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結束之後又有了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之後,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但這個皇帝先後又被別人反叛、囚禁,到最後顛沛流離。

其實整體來說,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差勁,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亂世之中,不能掌握自己的權力,而是把所有的權力下放。

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自身安全,也威脅到大唐帝國的安全,必須得為唐帝國全部負責。

同時朱溫也不是什麼好人,在亂世之中,為了謀取個人的利益,不顧百姓生死存亡,甚至違背道德、信義,只為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小夥伴們,你們如何來看待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