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玄宗猜忌,唐肅宗防範,大唐西北軍區到底有什麼問題?

我之前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過:比起安史叛軍,大唐西北軍區的整體實力佔優,如果沒有內部的相互猜疑,他們是絕不會讓安史叛軍如此張狂的。

當唐肅宗在靈武稱帝后僅過了兩個月,大唐中央政府就開始向南轉移到彭原,並開始組織軍隊,於一個多月之後發起了一場大規模反攻。

結果呢?慘敗。

或許有人問覺得疑惑:你不是說大唐西北軍區的整體實力佔優嗎?為什麼首次出兵就敗給了安史叛軍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唐肅宗繼位之後,似乎是突然理解了父親唐玄宗當初猜忌打壓西北軍區的行為,於是他也開始有樣學樣,著手打壓西北軍區。

在此次反攻中,統帥是一個文人,他的主要助手還是文人。

房管上疏,請自將兵復兩京;上許之……管悉以戎務委李揖、劉秩,二人皆書生,不閒軍旅。管請人曰:「賊曳落河雖多,安能敵我劉秩!」

如果用場面話來說,大唐此次失敗是註定的,因為文人在戰場上是外行,讓外行指揮內行,不失敗才奇怪。

有些聰明人或許會說:“這事兒其實好辦,只要唐肅宗派一個大家都能信服的軍方大佬帶兵出征,自然可以避免此次失敗。”

這個說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可問題是: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真正相信大唐西北軍區,唐玄宗如此,唐肅宗也如此。

正因為有這個理由,所以大唐西北軍區根本沒辦法發揮出全部實力,痛痛快快地與安史叛軍交戰。

在許多人看來,唐玄宗和唐肅宗的想法純屬多餘,人家西北軍區的各路軍頭都是忠心耿耿的,這父子倆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種嘲笑是廉價的,更沒有什麼意義。

處於皇帝的位置上,他從來都不會指望臣子的忠心,因為臣子的忠心永遠受制於利害格局,沒有足夠的力量制約他們,哪個臣子也是不可靠的。

由於皇權政治持續兩千多年的宣傳,所以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覺:道德高尚的人都堅定不移地擁護家天下世襲制,只有唯利是圖的小人才喜歡高呼各種輪流坐莊的歪理邪說。

事實上,當一個人想把全天下變成自己家的私有財產,並希望這種所有權能夠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傳下去,他就必須構建巧妙的權力格局,否則肯定會有人問他:

這天下憑什麼是你們家的私有財產,你們家憑什麼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享有這種特權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當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時候,各種輪流坐莊的說法(堯舜禹禪讓和商湯周武革命)一直都是主流說法。

可當天下動亂平息之後,類似的說法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誰敢整天宣揚這種歪理邪說,那肯定是嫌自己命長。

隨著各種輪流坐莊的歪理邪說逐漸退出主流宣傳舞臺之後,取而代之的則是天大地大皇權最大的說法:即使昏庸如阿斗、賣國如趙構,臣子們也必須效忠,否則都是反賊。

諸葛亮為什麼被歌頌?岳飛為什麼被歌頌?因為他們至死都沒有謀反,忠心啊!

類似的“紅歌式洗腦教育”我是從來都不相信的,只有唐玄宗和唐肅宗這樣費盡心思搞平衡的做法,才符合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

沒有人天生就甘心低人一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也不是近代的民權產物,我們更不應該把帝國的延續寄希望於某位大人物的高尚品德。

人們在說起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對於安祿山如何不忠通常只是一筆帶過,而是反覆強調唐玄宗老年痴呆,給安祿山的權力太大。

人們在說起郭子儀的時候,卻始終強調大唐幾代皇帝不長眼,對於郭子儀這樣的大忠臣暗加提防。

可隱秘的權力邏輯永遠是: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儀,郭子儀也隨時可能會變成安祿山,就算郭子儀不想當安祿山,他手下的小弟也會哭著喊著支援他當安祿山。

因為類似的原因,無論是唐肅宗、唐代宗還是唐德宗,都像防賊一樣的防著郭子儀,從來不會輕易把兵權完全交給他。

就算因為特殊原因,不得不把兵權交給郭子儀,事情一結束,也會馬上把兵權收回來。

因為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給郭子儀的權力太大,他隨時可能變成安祿山。

就算大唐皇帝這樣時刻防著郭子儀,郭子儀的兒子也曾大放厥詞說,我爹要是想當皇帝早就當了。

就算大唐皇帝這樣時刻防著郭子儀,軍人集團也動輒以擁戴郭子儀的方式與皇帝對抗。

我之所以說郭子儀有大智慧,主要是因為郭子儀在關鍵時刻從不昏頭,他永遠都能在大家感受到絕望的時候像皇帝妥協,似乎篤定皇帝不會殺他一樣。

之所以會發生這件事,是因為郭子儀心裡明白:自己的威望太高,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皇帝的真正信任。可只要自己不昏頭,皇帝就絕不敢朝自己揮刀。

第一次反攻長安時,唐肅宗讓文職官員指揮西北軍頭。結果不用問,在軍人勢力高漲的背景下,它肯定是會失敗的。

因為從大道理上講,這是外行指揮內行。

而從隱秘的權力博弈規則去看,在軍人勢力高漲的時候,皇帝讓一些文人指揮他們,軍人勢力在關鍵時候不給他拉稀,那就叫有鬼了。

甚至而言,軍人勢力在關鍵時候,不投降敵人都叫給皇帝面子。

所以,這次反攻長安。第一輪進攻,大唐帝國損傷四萬將士。第二輪進攻,直接有兩個高階將領率軍投降了叛軍。

管效古法,用車戰,以牛車二千乘,馬步夾之;賊順風鼓譟,牛皆震駭。賊縱火焚之,人畜大亂,官軍死傷者四萬餘人,存者數千而已。癸卯,管自以南軍戰,又敗,楊希文、劉貴哲皆降於賊。

這次空前慘敗後,唐肅宗震怒異常,但是皇帝並沒有懲罰失職的文職官員。

上聞管敗,大怒。李泌為之營救,上乃宥之,待管如初。

就如後來唐肅宗讓太監指揮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帥打仗,讓叛軍打得全面潰敗,但是唐肅宗也沒有懲罰太監一樣。

面對這種失敗,基於唐肅宗的角度,顯然認為這是軍人不服管的結果,而且就唐肅宗這種玩法,軍人不服管那是必然的。

當然了,因為大唐帝國在西北地區擁有絕對性的優勢。所以這種巨大的慘敗之後,唐肅宗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向長安方向前進。

於是這次慘敗後四個月,唐肅宗就南移到鳳翔指揮帝國平叛工作了;此時大唐中央政府所在地,距長安城只有100多公里。

而且西北的軍隊大批向這裡匯聚,江淮的物資也大批向這裡彙集,長安城的軍民也紛紛向這裡逃亡。

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江、淮庸調亦至洋川、漢中。上自散關通表成都,信使駱驛。長安人聞車駕至,從賊中自拔而來者日夜不絕。

其實,從這種最基本的史實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大唐帝國在西北的實力有多強大了。

許多人在分析這段歷史時,常常會模糊大唐帝國的實力,好像安史叛軍非常強大,唐肅宗就是靠皇權的光環令大唐帝國實現中興的。

事實上,唐肅宗之所以能夠令大唐帝國中興,主要原因就是大唐帝國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實力,所以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為唐肅宗看似愚蠢的行為買單。

唐肅宗這樣胡折騰,自然會受到軍人集團各種形式的抵抗:叛軍還沒有被消滅,皇帝就這樣對待軍人集團;等叛軍被消滅後,皇帝還會給軍人集團活路嗎?

因為類似的原因,大唐帝國在平定叛亂時,總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從表面上看,只要唐肅宗信任忠臣良將就能很快平定叛亂。問題是,唐肅宗絕不會相信什麼忠臣良將,因為在他眼中,一旦喪失制約,忠臣良將都會立刻變成安祿山。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有六個將領最為著名,他們分別是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張巡、魯炅和來瑱。

郭子儀、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西北軍最著名的將領,郭子儀早早就被皇帝解除了兵權,而且一直防賊一樣的防著他,而郭子儀有大智慧,經受住了各種誘惑,最終功德圓滿。

李光弼在走向亂臣賊子的道路上突然死了,雖然沒有功德圓滿,但也沒有進入亂臣賊子的行列。

至於僕固懷恩,他最後在亂臣賊子的道路越走越遠,所以蓋棺定論自然就是亂臣賊子。

張巡、來瑱和魯炅都是江淮防線上的大功臣,張巡早逝,自然是功德圓滿。

魯炅和來瑱如果早死一會兒,歷史地位肯定不會遜色於張巡,他們最終的歷史地位不如張巡,主要也是因為他們都滑向了亂臣賊子的邊緣,所以蓋棺定論相對差一些。

上述六個將領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必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