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他是水滸結局最好的人,明明能救下樑山眾多兄弟,他為何袖手旁觀

我國四大名著似乎都淡淡透露著一股悲傷,也有人說四大名著就是四場悲劇罷了。

《紅樓夢》的悲劇氣息自是不必多說,夢裡看花一場空,繁榮一生到最後也難逃支離破碎,到底是意難平。

《三國演義》裡各路英雄群起,周瑜、孫策、諸葛亮等諸多英雄少年快馬人生,在歷史的洪河裡,他們艱難的一生在史書裡也不過寥寥幾筆罷了。

至於《西遊記》里舍棄自己肆意人生成為鬥戰勝佛的孫悟空,又令多少愛憎分明的少年對其唏噓不已,又是多少人的折射,將自己束縛在清規紀律裡,為了那一份虛無的榮譽,甘願讓自己套上緊箍咒,又是多少人的無奈。

而《水滸傳》裡108位梁山好漢的下場,又令多少人唏噓,戰死、病逝、毒斃……這樣的結局也同樣透露出濃厚的悲劇色彩。

有人認為將士的歸宿是戰死沙場,在戰場上殺敵保家衛國。

然而,戰死沙場固然榮耀,但是對於家人來說,平安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求衣錦還鄉,但求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

在《水滸傳》裡,宋江最後為了所謂的正統大道,答應了朝廷的招安,成為了朝廷的走卒,而跟著宋江的梁山好漢們的下場大都是結局悽慘,要麼是戰死在與方臘的戰場上,要麼就是病逝,而宋江自己最終也是落得一杯毒酒的下場。

儘管大部分的梁山好漢的下場悽慘,但有一個人因自己的高瞻遠矚,及時抽身離開,結局也算的上是美滿。

那麼他是誰?為何他會那麼早就與宋江分道揚鑣?為何梁山好漢就他能夠獨善其身?

第一次下樑山

這個結局相對美滿的人就是公孫勝。

公孫勝,綽號入雲龍,本來是一位小小的道士,他也沒有想過自己最終會走上梁山這一條道路。

公孫勝認為一人的道只是小道,天下皆安才是他的追求。

那個朝代,奸臣當道,皇帝又醉心娛樂,不理朝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

公孫勝心懷天下,在道觀修行的日子越發不能安心,最終他還是決定辭別師傅,毅然入世。

尚在道觀的時候,公孫勝就因為道術精湛,得了一個入雲龍的名號。入雲龍如其號,入雲之龍,可騰雲駕霧,亦可呼風喚雨。

下了山的公孫勝,投奔了晁蓋,與吳用等人結成了七兄弟,這一時期的公孫勝滿腔熱血,認為他們必然可以開創一個穩定的盛世。

然而晁蓋志卻不在此,晁蓋講究活在當下,享受生活,換句話說晁蓋心中無大志,更別說像公孫勝一樣懷一顆穩定天下的心。

公孫勝有勇有謀,他入世的目的是為了天下百姓,是為了讓天下安定下來,但是晁蓋的志向顯然與他的不同,於是他也只能將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裡。

吳用與公孫勝經常會被後人拿來比較,其實兩人是不同的人,吳用擅長用陰謀,講究一個攻敵之短,相當於一個策略的制定者。

但是公孫勝是道士出身,以道術立身,在戰場上也是使用陽謀,更像是取勝的施威者。

雖然智取生辰綱是兩人的共同謀略,但是在逃脫時卻是公孫勝大責獨攬,施展自己的道術,兩次烽火借勢擊敗官兵。

在成功擺脫官兵後,又經過一番火拼,晁蓋最終當上了梁山的首領,而公孫勝居第三位,跟吳用共同掌握軍權。

前面提到晁蓋雖然胸無大志,但是晁蓋也是一個有恩必報的人。

在得知宋江被押刑場後,晁蓋毫不猶豫的帶著兄弟們劫法場,將宋江救上了梁山。

但誰也沒有想到宋江被救上梁山,會成為梁山重要的轉折點。

關於宋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宋江是一個君子,也有的人覺得宋江是一個小人,為了自己一己私慾斷送那麼多兄弟的生命。

但其實宋江是一步步慢慢轉變的,早期的他確實見義勇為,也非常的仗義,不然他也不會救下晁蓋。

但是宋江不比晁蓋,滿足於在梁山上當一個草寇,他依舊有有一顆想要報效朝廷的心,或者是說他對於朝廷還抱有一絲幻想,他接受的正統思想讓他對於自己淪為草寇這件事情非常痛苦。

宋江在上了梁山後不久,先後提出按功勞排序和新老將領分坐兩側等提議,慢慢在梁山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後來再上梁山的人也大都歸入了宋江的麾下。

在這個過程中,宋江漸漸架空了晁蓋的權利,雖然此時宋江還是梁山的二把手,但是已經漸漸取代了晁蓋,將梁山的大權在自己的手上。

一場關於梁山權利交接的局面即將發生。

不過這是公孫勝不想看到的局面,他入世並且上梁山,並不是為了爭奪這些權利,而是為了揭竿而起救民於水火之中,梁山的權利爭奪對他來說並不是首要。

也正是因為公孫勝的這種態度,導致在宋江奪權成功後,他並不得宋江的重用,再加上公孫勝與晁蓋是過命的兄弟情。於是公孫勝在梁山上的地位越來越尷尬,雖然這個時候公孫勝還是梁山名義上的四把手,但是這個時候公孫勝在梁山上的話語權顯然是弱了很多。

對於宋江的野心,公孫勝顯然是非常瞭解的,但是公孫勝這人並不想牽扯太多權利之爭,面對梁山上發生的權利交替,公孫勝的心裡已有去意。

而他也趁著宋江與父親團聚時,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獨自一人離開了梁山。

第二次下樑山

在公孫勝下了梁山之後,宋江的心裡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觸動,對他來說左右不過是一位晁蓋的兄弟離開,公孫勝顯然並不與他站在一派,所以他的離開在宋江心裡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真正讓宋江想起公孫勝是他在救柴進時,屢次與高廉交手都失敗了,在這個時候宋江想起了公孫勝。

前面提到,公孫勝精通道術,他與被稱為“智多星”的吳用經常被拿來比較,而且公孫勝擅長陽謀,對於官家的戰術顯然是比吳用更為精通的。

於是宋江下令讓戴宗和李逵將公孫勝重新請回了梁山。

而有了公孫勝的加入,高廉漸漸不敵,高唐之戰大獲全勝,眾人也成功救出了柴進。

也是在這個時候宋江才意識到公孫勝的才能,對著公孫勝加以挽留,而公孫勝的內心雖然對於宋江的某些做法並不苟同,但是他還是對這時候的宋江保持期待的,渴望著宋江能帶領梁山上的兄弟們推翻宋朝的政權,穩定天下。

此後梁山征戰,公孫勝一旦出手,必是大獲全勝,也正是因為如此,宋江越來越倚重公孫勝,而他也從梁山的權利邊緣漸漸迴歸,雖然地位沒有晁蓋在時那麼高,但也不再不受倚重。

不過基於從小受到正統思想的影響,宋江雖然在梁山上大權得握,但是他內心依舊有一顆想要為朝廷效力的心,宋江的招安之心從他上梁山開始就沒有改變。

而且梁山上的很多人也大都是被坑蒙上的梁山,他們大都是軍官將領,要不是對朝廷某些奸臣的行為失望透頂,也不會上梁山淪為草寇,朱仝是這樣,號稱梁山第一猛將的盧俊義亦是如此,他們內心反宋情緒並不高。

所以在宋江說要向朝廷招安時,儘管有人反對,有人保持中立,但大部分的人大都是保持默許的支援態度。

宋江這人,你說他是真君子嘛,有時候他的一些行為與君子根本不沾邊,就比如在面對朝廷招安時,他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讓公孫勝失望透頂。

男兒膝下有黃金,作為上百將領和十萬士兵的領導人的宋江,面對招安的使臣“納頭便拜”,這讓公孫勝的內心難以形容,也讓他非常難以接受自己竟然為這樣膝蓋軟的人效力。

宋江可以跪,但他不該跪的這樣的惶恐,這樣的容易,他的膝蓋不該這樣的軟才對。

但是宋江跪了,跪得迫不及待,跪得誠惶誠恐,跪得心甘情願,這讓公孫勝看到了一個急於向腐敗的朝廷表忠心的普通百姓,而不是可以救民於水中的英雄。

宋江的這一行為,可以說與公孫勝的理想背道而馳。

公孫勝的理想是通過樑山這一平臺,招兵買馬,招募有能力的人一起建立政權,舉旗推翻那腐敗無能的朝廷,為全國的百姓伸張正義,讓百姓安居樂業。

名和利誰會不愛呢?誰不想報效國家呢?但是報效國家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這個朝廷是為人民的,是值得人擁護的政治團體,而不是腐朽潰爛、奸臣當道、已經無可救藥的朝廷。

追求名利應當透過自己在戰場上廝殺而來,而不是將自己的兄弟推出去,將自己的洗乾淨任人宰割,透過妥協來換取所謂的名利。

晁蓋在時梁山是江湖聚義之地,而宋江在時的梁山顯然已經變了味道,梁山已經成為了“失意軍官的聚集地”,而不是那個公孫勝記憶裡有著很多江湖義氣兄弟的地方。

在宋江成為梁山大當家後的梁山,已經與公孫勝記憶裡的梁山漸行漸遠,山上的兄弟也大都開始漸漸偏向朝廷,而不是對朝廷的所作所為憤慨不已,嫉惡如仇。

梁山已經成為宋江向朝廷表達自己忠心的工具,宋江壯大梁山也不是想要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推翻宋朝的統治,而是增加自己與朝廷談判的籌碼罷了。

這一切公孫勝都看在眼裡,他對梁山的未來也有了推測,於是在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後,公孫勝就已經做好了遠走的打算。

他清楚的知道此時的宋江不會再是那個有決心推翻宋朝政權的人,宋江跳脫不出那長期被正統思想摧殘的內心,更加不會生出推翻政權,為百姓謀福的心。梁山和兄弟對於宋江來說,遠遠不及他心中所謂的好前程,所謂的報效朝廷。

不過公孫勝後面還是跟著梁山的一眾兄弟抵達京城,因為公孫勝此人極重情義,雖然對於宋江的做法不認同,但還是耐不住眾人的勸說,同意幫宋江征戰。

抵達京城後,梁山的人沒有受封就算了,還被派往了抗擊遼軍的一線,抗遼戰役取得了勝利,梁山勝利的果實卻被人竊取了。

宋江因為勝利果實被竊取充滿了失望,正當公孫勝以為宋江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時,然而卻沒有。公孫勝在宋江的眼裡依舊沒有看到任何想要起義的慾望,宋江的眼裡只有因為無法受賞而感到失望和想要繼續為朝廷效力的慾望。

此時的宋江眼裡只有如何才能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忠心,如何才能建功立業,如何才能更好的揚名立萬。

這時候的公孫勝已經完全的心灰意冷,不僅僅是對宋江失望,對於梁山的其他兄弟也亦是如此,他最終還是決定離開。

結局最好

此時宋江急於向朝廷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忠心,是不可能放公孫勝走的,沒辦法,公孫勝只好搬出自己的老母親,說自己過於思念母親,這樣的理由讓宋江找不出拒絕的藉口,只能讓公孫勝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

然而他不知道,公孫勝此次一去,就早已經打定主意不回梁山,就這樣公孫勝離開了梁山,此去經年再未回到梁山。

就在公孫勝離開後沒多久,梁山一眾人又被派往征戰方臘,在這一仗中梁山死傷無比慘烈,59人戰死沙場,11人病逝,如此一來,梁山勢力元氣大傷。

在公孫勝的打算裡,他是希望與同為農民起義軍的方臘聯合,一起組建政權抗擊朝廷,然而他想不到宋江依舊有著一顆愚忠的心,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最後的結局落得個兩敗俱傷,朝廷卻在這場戰役裡坐收漁翁之利。

與方臘征戰結束後,梁山好漢剩下不過三十人,這些剩下的人裡結局也並不好,李逵被宋江一杯毒酒送上黃泉、武松寺廟出家、魯智深重歸佛門,剩下的人裡要麼病逝,要麼戰死沙場。

曾經在梁山上舉杯痛飲的兄弟們,在這場愚昧的效忠裡,最終散落在天涯各端,有的人匆匆結束一生,有的人行俠仗義,可若問他們心中是否後悔過,誰也沒辦法評定。

或許他們的內心早已一片荒蕪,卻苦於無法紓解,在他們的心裡或許也早已分不清該效忠的物件,所以他們只能效忠已經腐朽的朝廷,這與他們長期接受的所謂正統思想離不開關係。

只有公孫勝一人,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世事變遷,當初在梁山上一起舉杯痛飲的兄弟們早已經初心不復,公孫勝知道勸告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他能做得只有保持自己的初心。

從道觀而來,歷經紅塵之事,最終又回到了道觀。

梁山,對於公孫勝來說,不過是大夢一場,既是一場劫數,亦是一種修行。名利自古以來是很多英雄的追求,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丟失初心,也有的人在這過程中堅持初心。

公孫勝在面對所謂的正統思想時,依舊有著自己的抱負,他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自己應該效忠的物件,他並不愚昧,相反他非常的清醒。

在亂世裡保持初心和堅持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正是他堅持自己的初心,所以他的結局相對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