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地球人口邁向80億時代,我們該關注什麼?| 新京報專欄

如今,人類社會對人口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僅僅關注“數字”的階段。

資料圖: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將於11月15日達到80億。圖/新華社

文 |

楊菊華

據新京報報道,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將於11月15日達到80億,未來幾十年還將持續增長,但速度預計放緩,且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

對此,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卡內姆表示,80億人口對人類來說是“重要里程碑”。

增加的人口和降低的增長率

人類經過數百萬年,到19世紀初,世界人口數量才達到10億。此後,世界人口十億級增長所需的時間持續縮短:20世紀20年代超過20億,1960年超過30億,2011年超過70億,11年後達到80億人,百年之間增長了3倍。

雖然十億級的增長時間有所縮短,但人口增長率卻在降低。

《世界人口展望2022》資料顯示,1950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為1。73%,在1962-1964年間,增長率超過2。1%,世界人口增長迎來高峰,增速達到峰值。此後,多個國家採取了避孕節育措施,世界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2021年僅0。82%。

1950年,全球生育率為5孩(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生育5個孩子);20世紀70年代初降至4。5孩;2021年該指標又減少了一半,僅為2。3;預計到2050年將降至2。1的更替水平。因生育率持續下降,到21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年增長率可能降至0。5%左右。

目前,部分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中國也面臨人口出生率不高問題。同時,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區以及部分南亞國家,人口增速依舊較快,人口增長率的地區差異巨大。

2021年,尼日的人口增長率高達3。7%,而馬紹爾群島卻為人口負增長,增長率為-3。3%。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過一半將集中在剛果(金)、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尚尼亞8個國家。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印度或將於2023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2050年,其人口或達到17億。

2022世界人口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家。新京報貝殼財經制圖

現在人口增長要看人活到多大年紀

全球人口依舊增長但增速放緩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更替水平以上的生育率,必然帶來人口增長。另外,即便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但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人口規模在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增長,就像踩剎車後汽車還會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路程一樣。

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也直接增加人口總量;孕產婦死亡率的降低,則意味著存活到生育年齡的人數增加,能生育的人口規模加大,也會增加人口規模。

此外,人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從1950年的46。5歲增長至2021年的71歲。2021年,摩納哥的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5。9歲。而到2050年,預計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會達到77。2歲。雖然出生人口的增速放緩,但人活得越來越久。過去的人口增長主要靠多生,現在人口增長也要看人活到多大年紀。

在上述現象的背後,是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發展、人口遷移流動的加劇。比如,2007年,全球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22年城鎮化率為57。05%;預計到2050年,全球68。36%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

但是,這些變化是把“雙刃劍”,在降低生育率、延長人均預期壽命之時,也在不斷改變人們的婚姻和生育行為。

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農就業機會的改善,使得人們尤其是女性工作與家庭責任之間的張力日益突出。再加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公共服務的擴充套件等,人們會有意識地控制生育數量,年輕人的結婚意願、生育意願減弱,故出生率也隨之走低。

未來,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而這可能將是全球人口發展的總體態勢。

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到210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4億。新京報貝殼財經制圖

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它不僅事關全球人口的生活環境與健康問題,也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永續發展。人口越來越多,究竟是挑戰還是機遇,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1960年,全球人口達到30億時,國際社會對“人口爆炸”十分焦慮;在“80億人口時代”,人們反而能更理性和客觀地看待,這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對人口問題的認識超越了僅僅關注“數字”的階段。

人口規模及其增長速度,並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它的背後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家庭、個人等方面的系統話題。

當前,全球人口發展面臨比半個世紀前更為複雜的格局,既有很高的生育率,也有極低的生育率;既有很年輕的年齡結構,也有偏老的年齡結構;既有較低的城鎮化國家,也有高度的城鎮化國家。這些特點都前所未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積極應對、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精準應對、綜合應對。

比如,降低生育水平。非洲和部分南亞國家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都還較高,這不利於一個國家整體人口素質的提高、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國際社會和國家內部需要為育齡婦女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生殖健康服務,滿足生育意願較低之人的避孕節育要求。

又如,適度提高生育率、化解少子老齡化風險。202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10%,預計到2050年將升至16%。因生育率和預期壽命差異,地區之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年齡結構差距: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平均年齡僅為17。6歲,而歐洲則高達41。7歲。

很多國家面臨少子老齡化問題,老年撫養比例升高、照護需求的增加,都會對社會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形成衝擊。

為此,既要尊重生育的傳統價值,構建新型婚育文化,也要包容生育的多樣化選擇,不斷最佳化家庭友好和生育支援政策。

之於我國而言,也應積極弘揚“甜蜜愛情、幸福婚姻、和諧家庭、美好生活”的新型婚育理念,致力將生育率提至更替水平,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以及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再如,提升全球人口的素質。全球人口素質參差不齊,人才規模和人才質量高低不一。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依舊是人才的競爭,既要從內部挖掘人才,也應調整人才標準,還應從其他途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撰稿/楊菊華(中央民族大學人口與民族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徐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