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亮的悲哀:雖然遇上了一位好主子,卻沒有邂逅一個好時代

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這是在告訴我們,諸葛亮雖然遇上了一位好主子,卻沒有邂逅一個好時代。或者說這其實就是在側面抬高諸葛亮以及劉備。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一本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或者說主角的這樣一本小說。在主觀上難免會偏袒劉備集團,那些好的一股腦加他們身上。

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其大意就是諸葛亮遇到了一個明君,好主公。這是在說劉備厲害。而“不得其時”,則是在從蜀漢失敗的結果來為諸葛亮開脫。最終蜀漢不能得天下,不是諸葛亮這個臥龍不行,只是時運不行而已。

“雖得其主”的含義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對於渴望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的“打工仔”們來說,跟錯了老闆的下場,無異於入錯了行,嫁錯了郎。 比如陳宮跟錯了呂布,田豐跟錯了袁紹等等。

由此可見,一個英明神武、有能力,有夢想,有胸襟的老闆,對於手下的命運有多麼重要。 然而在一片烽火狼煙的亂世之中,優秀的主公猶如鳳毛麟角一般稀少。

一個優秀的主公,必須要具備一統天下的野心;能夠接受不同意見的胸襟;懷揣著與臣子們同心同德的仁心;用人不疑,慧眼識英雄的慧心。 比如孫權就是一個極為優秀的老闆,但對於諸葛亮來說,坐擁江東的孫權有魯肅、周瑜從旁輔佐,所以並不缺少智囊團的孫權,幾乎不可能屈尊趕往隆中,放下架子“三請諸葛亮”出山。

而曹操身邊有荀彧、許攸、賈詡(老郭才曹操摯愛)等“治世之能臣”為其出謀劃策,因此諸葛亮若加入曹操陣營,極有可能得不到曹操的重視,或者被同僚排擠。 而且曹操和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諸葛亮是“淡水魚”,曹操是“鹹水魚”,二人的世界觀天差地別,如同水火一般永遠不能相容,因此曹操也不適合諸葛亮。

唯有“外表窩窩囊囊,心中轟轟烈烈,身邊無人輔佐,腳下道路坎坷”的劉備,才是諸葛亮夢想之中,那個踩著七彩祥雲三顧茅廬的真命天子。

劉備得到諸葛亮,好似如虎添翼;諸葛亮遇見劉備,猶如青龍入海。 因此,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相互滿足了各自的需求,所以水鏡先生才會說出“雖得其主”這四個字。

“不得其時”的含義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劉備雖然是一位仁主,但是劉備手中“牌”實在太爛了……

諸葛亮追誰劉備之時,曹操龍盤北方,統治穩固,兵強馬壯,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孫權虎距江東,徵兵屯田,聚攏人才,早已具備敢和曹操一決雌雄之志。另有劉璋、劉表、馬騰、韓遂擁兵自重,割據一方。

反觀劉備,人馬不過區區千人,地盤不過新野一處,而且自身難保的劉備還要保護數餘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放眼天下英雄,劉備的實力只能排於末流。

縱使諸葛亮嘔心瀝血,絞盡腦汁的去謀劃,也無法改變劉備政權始終都弱於曹操政權的固定局面,所以諸葛亮只能放慢腳步,先幫助劉備在亂世中立足,再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拿下了荊、益兩洲,作為抵擋曹魏大軍的第一道屏障。然後又以益州為跳板,使劉備入主川地,並在成都建立“總部”。此時的劉備集團跨有荊益二州,完全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的佈局。而後劉備於漢中一舉擊敗宿敵曹操,關羽又在襄樊起事,嚇得曹操差點遷都。

可天意弄人,東吳背後捅刀,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為兄弟報仇,舉國伐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燒得近乎全軍覆沒,蜀國從頂峰,一度跌入谷底。而後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死之前,託孤於諸葛亮。

就這樣,原本劉關張得時代過去,諸葛亮一人扛起了興復漢室的重任。

他並沒有放棄,其先是聯合東吳,穩住局勢,後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屯田練兵,靜待時機,以期北伐。

只可惜天下大勢非孔明一人能改變,諸葛亮雖然讓風雨飄搖的蜀漢在亂世中站住了腳,但曹魏政權依舊一家獨大,若曹魏不變,曹強劉弱的局勢便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縱使諸葛亮智多而近妖,也無法更改天命。

“天命”二字,在《三國演義》中,展現得尤為明顯。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已經第五次北伐。此次,諸葛亮用盡全身的智慧,終於引誘司馬懿主動出來對決,然後司馬懿就進入到諸葛亮的包圍圈。司馬懿父子全部被引進了尚方谷,尚方谷地勢如葫蘆,火攻的最佳地點。

諸葛亮命事先埋伏好的燃料全面點燃,眼看司馬懿父子已經無法突出重圍,司馬懿正要自殺之際,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望著瓢潑大雨,諸葛亮淚流滿面,仰天大哭道“蒼天助曹不助漢啊,當年水鏡先生說我不得其時,不得其時啊”。

這件事證明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不是他不行,而是天時不許,是天命使然

總而言之,諸葛亮和劉備輸在了起跑線上,一步慢,步步慢;更輸給了老天爺,成事在人,謀事在天,就好比諸葛亮臨終前的七星續命,被魏延一腳踏破,這是天命,是“不得時”。

演義中縱觀諸葛亮所作所為,似乎都是逆天而為,只有在火上上方谷和七星續命時感嘆天意難違,聽天由命。

所以,諸葛亮雖然遇上了一位好主子,卻沒有邂逅一個好時代。這是劉備的悲哀,也是諸葛亮的悲哀。雖然此話在書中是預見之語,但其實是對全書諸葛亮一生的總結。

這就是《三國演義》向人們傳達出的一個觀點,大家會不由自主的去為劉備、諸葛亮感到可惜,去同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