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視點|違規學科競賽為何頂風也要上

11月9日,教育部發布關於面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問題查處情況的通報。“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學”“JEA China”等“榜上有名”。據通報,以此為名頭或發起的相關競賽活動違反了《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被依法依規取締。通報中,一眾違規競賽也被再次“敲打”,如所謂的數學花園探秘、華數之星、五羊杯、走美杯、美國大聯盟、卓越360統測、全英賽、世奧賽等。

不用為了一個英語競賽的考位而跨越大半個中國,也不用為了明知孩子沒興趣的學科而殘酷“死磕”,自各種盃賽被禁且與升學等“脫鉤”以來,“雞娃”的瘋狂也似有減弱的勢頭。本就是被裹挾其中不得已陪跑的一部分孩子和家長,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了。

說“躺平”,倒也不是就此放棄了競爭,而是放棄了畸形而無效的競爭。狂熱參賽,除了極少數人真的是出於興趣,更多人還是抱有功利性的目的,即為孩子的升學和評優拿到那塊重要的敲門磚。在供給側進行斷流和嚴管,釋出白名單並進行動態調整,讓競賽這個領域有了規矩,構建起了秩序。

按理來說,一張競賽“白名單”在手,只要兩相對照,就知合規與否,那麼就算違規競賽名字再怎麼搞山寨打擦邊球,也都難逃家長的火眼金睛。現實中,不排除一部分家長確實沒有“火眼金睛”,難辨競賽真偽;也不排除,還有一部分家長屬“明知故犯”——就算是違規競賽,競賽成績作為提高孩子素質與能力區分度的依據也聊勝於無。

各種競賽之所以被熱捧,當然是因為有利於擇校;而擇校之所以產生,則是因為義務教育質量存在不均衡。當進入不同階位的中學,將在很大機率上導向兩種完全不同起點的人生,別人眼中的不計代價或者死磕的非理性,在那些家長看來就是最大的理性。只要這種不均衡依舊存在,擇校的衝動就難徹底抑制,那麼以期提高區分度的自我證明就不會停止。當正規學科競賽的出口被封堵,藝術考級和其他哪怕是非正規的學科競賽就成為新的需求出口和情緒宣洩口。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違規競賽“存在即合理”,他們做的這些生意,如前述通報所言,“擾亂了教育教學秩序,加重了家長和學生負擔,嚴重侵害了公眾利益”,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但只要家長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主動選擇需求不減弱,那麼過往學科競賽的各種替代品就會不斷被製造出來,它們遵循差不多的邏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為家庭和孩子重新“增負”。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官方明示,競賽及競賽產生的結果均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但在一些所謂優質學校的招生中,以競賽成績作為判斷學生能力的路徑依賴依舊存在。雖然這種選擇是“不留痕”的,但其招生偏好依舊被視作是對各類競賽的背書。只有人才評價觀念轉向更加多元和包容,或許孩子們“軍備競賽”的賽道也才會進一步放寬。

也唯有如此,規範學科競賽及各種熱(如程式設計熱等),才不會是一場無休止的“貓捉老鼠”遊戲。

(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