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師”潮漸退,含金量遞減,為什麼茶企都熱衷於辦茶王賽?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王賽,是年年都有的一場多贏的“盛宴”。

全國有很多茶區、還有許多消費大省,大家都競相在辦。

但是,要論能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與期待的,還屬武夷山的“茶王賽”。

往前數三五年,巖茶山場的概念帶熱了天心村鬥茶賽。

這場號稱“只有正巖茶才能參賽”的賽事,逼格拉滿,引得巖茶愛好者們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奔赴武夷山,只為一睹這正巖第一村的芳容。

除了“正巖核心”這頂桂冠,天心村鬥茶賽設定的“大眾審評區”,也是極為吸引人的。

這是沒有門檻、沒有條件、素人都能參與的茶葉品評,重點是,都是茶農們精心挑選送來參賽的一等一正巖好茶。

故此,就算每張茶桌被圍得水洩不通,每個人仍然在積極奮力地扒拉開人群的縫隙,伸手搶勺舀湯——好比吃自助餐,彷彿喝得越多,越能值回票價。

不過,江湖傳言,今年的天心村鬥茶賽停辦了。

據說是人與人在鬥,忙不過來,顧不上鬥茶了。

《2》

近兩三年,除天心村之外,武夷山其它的鬥茶賽亦如雨後春筍冒出了不少。

並且,大多數是外來茶企參與冠名主辦的。

這與天心村鬥茶賽一樣。

天心村的鬥茶賽,雖說有幾分官方背景,但出錢冠名的都是茶企,說白了,拿了冠名權的茶企要負責出獎金的錢,而且這冠名的茶企並不固定,前任不辦了,馬上又有人接棒,這前前後後也換了好幾任。

正所謂,鐵打的天心村鬥茶賽,流水的金主茶企。

其實,最初的最初,當地或外來茶企參與主辦鬥茶賽,都會象徵性地找個官方背景的機構合作一下,以增加賽事的含金量。

尤其是外來的茶企,在當地“人生地不熟”,冒冒然主辦鬥茶寒,就怕茶農不買賬不參與,那可太尷尬了。

幾屆之後,大家都熟門熟路了,索性把那些什麼村、什麼街道、什麼協會的都甩開,自己來吧,還不受限於人,想咋玩就咋玩。

聰明的玩得好的,名利雙收,陰險狡猾想渾水摸魚的,就容易玩出事。

於是出現了令人驚奇的一幕——大半夜裡武夷山茶農圍住茶企大樓討說法,茶企董事長只能親自出來道歉。

真是活久見。

只要活得夠久,什麼樣的事情都能見到。

《3》

為什麼這些茶企都擠破腦子想辦鬥茶賽、茶王賽,甚至還不惜兵行險著瞞天過海?

自然是因為凡塵俗世的名與利。

知情人士算過一筆賬:

假設一場鬥茶賽收樣5000泡茶,每泡茶留1斤扦樣,這就有5000斤茶——還是好茶,畢竟,能拿來參賽的茶都不差。

而現實是,大多數鬥茶賽、茶王賽,並不僅僅只留1斤扦樣,大多都是留2-4斤。

於是,開賽前,主辦方就先收了1萬多斤好茶。

接下來,再設定好獎金與收到茶葉的配比,這筆生意,就穩賺不賠了。

同時,配合前期宣傳造勢、活動期間的跟蹤報道,各種自媒體、短影片的加持,賺足了人氣不說,品牌影響力還可以得到極大提升。

到了賽事結束,把獲獎茶包裝成產品一推出,再來一波曝光,名與利,就翻倍上去了。

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代表作。

不不是,按孫子兵法來說,這一招,叫做無中生有。

《4》

這些年,鬥茶賽的光環正在迅速褪去。

因為,越來越多茶企帶著私心參與舉辦鬥茶賽、茶王賽,便讓這本該公平、公正、公開又具備專業屬性的寒事,含金量驟減。

隨便去武夷山逛逛,每家每戶茶農的櫥櫃裡,都擺滿了五花八門的茶葉比賽獎牌。

有一些農戶家裡,得到的獎狀太多了,只能疊起來壓箱底——一副對參賽意興闌珊的樣子。

下半年到了,又是鬥茶賽的旺季。

我問茶農,“這麼多比賽,你怎麼選呢?”

茶農想都不想回答說,“哪個獎金高就去哪個唄!”

看來,含金量啥的已然成了浮雲,獎金高才是硬道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