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吉他,為正安特校孩子奏出愛的樂章

【來源:遵義市教育局_區縣】

有一群特殊的天使,他們在聽辨聲音、感知理解、使用樂器、記憶等方面受到極大限制,在語言、認知、智力、身體、溝通等方面存在殘疾,有的行走困難、生活不能自理、交往障礙;有的失聰、失語、不能管控自己;有的性格孤僻、行為異常、無法表達心聲……

他們,就是正安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

每一個特殊孩子,都有一段塵封的故事。他們不輕易告訴別人。作為老師,我們一次又一次和她們談心,一次又一次輔導,小心翼翼地走進他們心靈。我們意外發現,他們對音樂有著不同尋常的熱愛和獨特感受。音樂就像一束光,照亮他們前進的方向,給予他們溫暖,為與他們溝通交流架起了“連心橋”。

我們尋著這束光,試圖用音樂開啟孩子們那扇似曾關閉的窗戶。

吉他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後,當孩子們第一次將吉他捧在手中時,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們趁機引導孩子初步瞭解吉他。我們深知,這樣的激情和熱愛,孩子們可能會在遇到無數困難後洩氣,以至於放棄。好不容易才發現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我們暗暗告誡自己,堅決不能放棄。

於是,全體音樂老師分頭收集孩子資訊,根據孩子的實際理解能力與興趣愛好制定方案,選擇合適的音樂,營造輕鬆的氛圍,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讓孩子們透過模仿動作或自己的發現創造心理上的放鬆,活躍思維。

我們帶領孩子哼唱歌曲的旋律,逐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掌握基本的節奏後,在原有音樂的基礎上增加舞蹈內容,並設計一定合作性的舞蹈動作,讓孩子們在感性思維的驅使下自然而然地接受與他人的合作。其實,孩子們學習吉他、音樂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他們理解不了節奏的含義,認字、唱詞困難,識記最簡單的材料需要很多次重複,機械記憶,好在孩子們學習刻苦,非常努力,興趣濃厚。

音樂律動,成為老師與孩子傳遞樂感的一種方式。孩子們聽不見,也不會說話。但他們觀察力模仿力很好。老師們在每一節課前,用“音樂律動”集體唱拍手的指令,透過動作與唱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們聽到音樂時,日常多動、情緒浮躁、控制不住自己行為、溝通交往困難、自閉的孩子都身臨其境,與音樂產生共鳴。他們用自己最獨特、最特殊的方式與音樂交流、談心,即使不理解歌詞、節奏,“聽”的時候也會跟著哼唱,表達對吉他、對音樂最美的熱愛。“聽”音樂時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些律動行為,一邊哼唱歌曲,一邊自由地拍手、點頭、晃動身子等。也許,你聽不懂他們哼唱什麼、理解不了他們的律動行為,但你卻能夠感受她們對音樂的無限痴迷與融入,對感知世間美好的渴望。

有了這樣的積極心流,老師們便集體出發,進行個別教育,挖掘孩子們的潛能。因為每個孩子的殘障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性,需要根據孩子們的實際需求、個人發展對孩子進行個別化教育。我們對孩子進行目標分層,設定個別化教育目標,把語言、精細動作、生活自理能力、感統、認知、交往溝通等各方面的訓練融入吉他音樂教育課堂中。每一次練習都極其艱難,一個簡單的節拍需要老師教上幾十遍,但孩子們學習吉他、音樂的激情不減,反而樂在其中。

打開了孩子的心靈之窗,我們被孩子們深深感動著,便有了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

我們不侷限於孩子們在音樂中陶冶情操,還希望從音樂教學中獲得輸入康復技能訓練。於是,我們採用陶冶情感的方式開展技能訓練,在吉他音樂課堂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讓音樂走進孩子的心靈。在教彈《兩隻老虎》這首歌時,引導孩子模仿老虎跑、跳的動作,從動作中感知音樂的節奏,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角色扮演、親身體驗、你演我說、你說我做的訓練中理解歌曲,提升孩子們的認知、語言、合作、交往能力。在教學《小鼓響咚咚》歌曲時,以故事、動感有趣的畫面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以實物讓孩子感受鼓響的聲音特點,把孩子們帶進了歌詞、故事所描繪的意境中,把聽、說、讀、觸多感官相結合。

孩子們活潑起來,主動尋找夥伴合作,自主探索音樂的美感。我們就進一步根據孩子好動和喜歡遊戲的特點,把遊戲、舞蹈引進音樂課堂,透過各種動作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跳躍,音色的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作出反應,訓練孩子的聽覺、視覺能力。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腳、動腦,蹦蹦跳跳、輕輕鬆鬆地獲得音樂知識與技能,受到美的薰陶,體驗音樂遊戲的無窮樂趣。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找夥伴完成一組舞蹈動作,或者合作扮演角色。他們開心的笑聲久久地迴盪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乘勝追擊,分頭行動,關注孩子的閃光點,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鼓勵孩子走上舞臺發言、表演、領唱,相互協助,透過表揚與鼓勵強化孩子的行動,或者讓孩子選擇強化物,幫孩子實現一個“小心願”。孩子在實踐中提升自信心和專注力。在欣賞聆聽較舒緩悠揚的音樂旋律時,引導孩子放鬆四肢、放鬆面部表情,在欣賞進行曲等節奏較快的樂曲時,鼓勵孩子根據內心的感受做出立正、原地踏步、齊步走等動作。他們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也有表現自我的慾望,在一次又一次自我表現中增強了自信。

我們的想法是教會孩子們融入社會的能力,便在他們原來的個人檔案中增加了“將音樂課堂上習得的技能轉化為社會行為”一專案標,讓孩子們在沒有音樂的環境中,也能與人愉快的溝通,順利表達自己的意願。在吉他音樂課堂中融入認識蔬菜、交通標誌、學會穿衣服、家務勞動等基本生活技能常識,讓孩子們在學中做、做中學。在教彈《蔬菜歌》時,以歌詞創編“洗菜”“切菜”“炒菜”等基本動作,讓孩子們先認識蔬菜,說出蔬菜的名字,再引導孩子透過小組分工合作洗菜,在合作的過程中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表情向小夥伴表達清楚自己想洗菜的意願,再隨著節奏演示出來。等孩子們獲得認識物品、會表達自己的意願這一技能後,撤銷音樂刺激,在實際生活中透過口頭和肢體動作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節奏認識物品、動手實踐、表達自己的意願。結果是,不同性格的孩子透過不同的音樂節拍配合,順暢地表達出自己的願望。老師們再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態、行為及表情的變化,隨機應變地激化音樂互動行為。如此不斷迴圈,逐步疏通孩子們的表達障礙。

同時,又在音樂學習中讓孩子們學會集體的生活方式、聲音語言的溝通行為以及眼神、肢體等非語言的溝通行為,並將這些轉化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社會行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如在《番茄炒蛋》《小星星》《大雨小雨》等歌曲教學中,透過教師發出的語言口令,或播放他們熟悉的音樂,創造“牽牽手、切切菜、拍拍肩、跳一跳、相互繫鞋帶”等互動性質的動作,藉助紙杯、筷子、瓶子等小道具,將音樂學習轉化為音樂行為,讓學生學會分享、合作和互助。

音樂,讓孩子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教育公平,就是一個也不放棄。我們深信,有一天,孩子們都能在自己的夢想中,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