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啥北方人過小年是二十三,南方人過小年是二十四?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今天是傳統的“小年”。

說到“小年”,不免就想到了一位作家。1899年2月3日,北京是極冷的天氣,作家舒慶春出生在了小羊圈衚衕。“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老舍先生在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裡說,自己的小名叫做“小年兒”,正是因為這天是陰曆的臘月二十三。

過年之前總要過個小年。為什麼呢,意義有好幾層,第一層就是放假。這當然說的不是現在。老舍時期的“春節假”從哪天放到哪天呢?寬泛的說是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實操層面主要是小年到初五,尤其是對商業、服務業、小手工業和家庭婦女來說。

看完上面的兩段,肯定已經有不少南方的朋友跳起來了!小年怎麼是臘月二十三呢,明明是二十四啊!哎,甜鹹之爭又要來了。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咋還差了一天?有時差是咋地?

當然不是,這就得說到小年的第二層意義:幹嘛非有個小年呢?難道“年”家裡還有個“年奶奶”,兩口子生下了個大胖小子?

小年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叫法,標準的說法是“祭灶”——給灶王爺行賄,用蜜糖供奉灶王爺,用清水料豆供奉他的坐騎,讓他們上天彙報工作的時候別提自己家乾的壞事,一嘴甜言蜜語,上天好給全家來年的吉運。

這個習俗可以追述到很早的時候。在《禮記·月令》裡就提到了祭灶習俗,不過,那時候祭灶主要是在夏天。後來,因為一個傳說故事,才改到了冬天的臘月。

據說,漢朝有個人叫陰子方,某天看到一個長髮黃衣女子從灶臺裡爬了出來,趕忙上前道:“這就是史火龍幫主的女兒吧?”。呃……錯了,應該是趕忙上前道,您就是灶神吧?!說著就宰殺黃羊祭祀。灶神很高興,說你這個人不錯,從今以後,你家天天都是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然後就消失了。果然,陰子方陡然而富,子孫也都有出息,最著名的後代就是劉秀嘴裡的“天下第一美女”皇后陰麗華。

這可不是我編的,這是《後漢書》上寫的。不過呢,正史拍皇上家馬屁附會故事也不新鮮。其實早在春秋,《論語》裡就有灶王爺的事,叫“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奧是指西南角,是家神的位置。這句的意思是,與其獻媚地位高但沒實權的家神,不如去討好實權派的灶神,縣官不如現管。看,聖人老人家辦事明白著呢。

扯遠了。祭灶習俗源遠流長,正日子其實一直是臘月二十四。比如范成大在詩裡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見,雖然老舍先生叫小年兒,不過小年兒的正根兒是南方的過法。

到了清代,皇家在臘月二十三祭天,一想日子挺近,辦兩回呢不符合咱們勤儉節約的精神,皇上也累啊,乾脆委屈點灶王爺,一勺燴得了。自康乾時起,民間的祭灶也逐漸提早一日,不過南方人民反正也不用陪著皇上搞儀式感,山高路遠,天子勿擾,直到今天還沒改。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香過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大概是得澆到雞有反應為止,這雞招誰惹誰了……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灶王爺的神龕——一般家庭就是一幅畫像給燒了,換上新的再貼上,新的舊的當然別無二致,不過就是個儀式感,新桃換舊符嘛,侯寶林先生講話:就這麼個玩意,八毛!

從祭灶開始,民間的春節休假開始,買賣停業,員工都回家過年。直到初五,是最後一天預設大假。北方管初五叫“破五”,要包餃子,捏住小人嘴。過去這一天也叫“忌針節”,全天不許動針,不許用生米作炊,婦女不許出門訪客,否則家裡要倒黴。

今天看來,這很明顯是全社會為家庭婦女人為規定的一天“年假”,怕有的家庭拒不執行,便以“吉利”作為“要挾”。日久天長,形成習俗,就沒人敢不遵守了。不得不說,這是咱們老祖宗在農業社會發明的優秀“潛規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旗三民四船五”,說的是祭灶的時間。意思是,隸屬於八旗的旗人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漢族臘月二十四祭灶,船上的船工臘月二十五祭灶。其中的“旗三民四”,有時也有說成“官三民四”。

總之,民俗這個事兒,大抵是老百姓自家過日子的儀式,有時正經一些,有時玩兒鬧一些,現在時移世易,永珍更新,諸位按著自己的喜好,搞出新民俗、新儀式來,當然也是未嘗不可的呢。

作者|老信

稽核|王弘治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