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青未了|馬學民:扎馬添料祭灶神

青未了|馬學民:扎馬添料祭灶神

今天是小年,又想起了小時候扎馬、添料、祭灶神的事來。

記得我兒時的“祭灶”多在臘月二十三日黃昏入夜之時進行。

馬是指灶王爺的坐騎,通常是用高粱杆或竹篾紮成的馬的樣子,放在案桌上,旁邊需要放入草料和豆子等,跟貢品擺在一起,寓意灶王爺能夠快快飛到天上。那天吃完中午飯,就開始央求母親教給扎“竹馬”用來祭祀灶神,後來慢慢學會了些,我便開始自己學著扎制,找來幾根高粱杆,劈掉外面的皮,露出 “格擋瓤”,用“格擋瓤”當馬的身子,用秫秸米子做馬的腿,常常是一下午才倒弄成一個 “竹馬”,說“竹馬”實際上它全是高粱杆紮成的,沒有一點竹子的成份。

到了傍黑,便早早喝完湯,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芝麻糖和麵做成的長方形糖條等。切幾根穀子杆草料,加點大豆用升盛上,然後恭恭敬敬放在紮成的竹馬前,讓它享受,以便帶灶王爺上天。並用祭灶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多說好話。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祭灶(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灶王的名稱在戰國時就已出現了。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祭灶”、“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糖,二十四掃屋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

這是流傳北方很廣的一首兒歌。

“景” 年下 是從“景”祭灶開始的。今天看來,我盼望祭灶的緣由,不僅僅是因為那天晚上能吃上一塊甜掉牙的祭灶糖,更重要的是,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一旦過了祭灶,我們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望年的到來,什麼也不圖,關鍵是能吃上心儀的好東西、穿上新衣服。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

魯迅先生有一篇祭灶的詩文:《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農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家裡人出門在外,農曆二十三回不到家,家裡的老人是不祭灶的。不知這是什麼原因,前幾年我在市區上班,一般很晚才回家過年,母親常常是這樣好幾年不祭灶,但把灶王爺處打掃的乾乾淨淨。

如今進城多年,早已不在祭灶,但老母親至今還延續著祭灶的風俗,年年一入臘月,就惦記著請“灶王爺”,有時跑幾里地專門去趕集,就是為了請個“灶神”,祭灶時貼上老灶爺像,獻上一盤鄉間小作坊做的芝麻糖,年年如是,心安理得。但早已沒有了我扎的“竹馬”,也沒有我切的草料,老人雖上了年紀,但她對習俗是永遠不會忘的。祭灶的風俗習慣還在延續,藉助節日祈盼來年生活吉祥安定、幸福美滿的願望從沒停止。

已經40多年未曾陪同老人在家裡祭灶,但每年祭灶,老人總會把最好的期望留給他的兒子、女兒和孫子等。

今天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患“三高”的人多了,愛吃糖的人少了,兒時獻灶時的渴望心情和歡鬧感覺也一去不復返了。但美好的記憶永遠留在心中。

附:祭灶傳說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裡,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皇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裡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說其鍋臺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灶爺牌位”。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的俗諺。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乾親的乾兒、乾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乾孃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乾孃家的正式成員。 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老灶爺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祭灶糖“,”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口唸禱詞,內容多種多樣,為求助祈福之語。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於紙馬上焚燒,高呼”送灶爺騎馬昇天“,祭祀便告結束。

作者簡介:

馬學民,中國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師範大學畢業,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總編輯。著有《春華秋實》《菏澤開發區史話》等十多部。作品散見《當代散文》《膠東散文》《齊魯晚報》《菏澤日報》等。2021年、2022年兩屆齊魯晚報“青未了散文獎”獲得者,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

壹點號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