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地震局:2023年將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

2023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地震局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1月14日以影片形式在北京舉行2023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明確提出2023年五大重點工作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構建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格局,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

當天會議上,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並具體部署2023年五方面重點工作任務。

——加快構建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格局,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積極推進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地震災害風險防範,深入開展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活斷層探查,推進承災體地震災害風險隱患調查,加強重大風險源監測預警平臺建設,重點對高層建築、橋樑隧道、水庫大壩、地鐵和生命線工程等重大風險源開展實時監測;推動風險區劃資料庫建設和動態更新,開展城市大震巨災情景構建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減隔震技術推廣,服務城市建築和生命線工程抗震加固。加大鄉鎮房屋設施抗震安全服務力度,加強鄉鎮房屋設施抗震設防情況調查,推動房屋、設施等基礎資料共享;強化鄉鎮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技術指導,服務鄉鎮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同時,加強海洋地震工作,出臺中國海洋地震觀測規劃,實施海洋地震觀測示範站點建設,融合構建中國海洋地震觀測站網;加強海洋地震觀測裝置研發應用,初步形成海洋地震速報預警資訊服務能力;開展海洋地震構造與地球物理場探測,編制中國及鄰區海域地震動引數區劃。

——健全完善基本業務和保障體系,不斷提升震情保障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完善全國震情短臨跟蹤和會商研判技術方案,不斷提高中強地震前兆資訊捕捉能力,構建現代地震速報預警業務體系。著力提高探查區劃評估能力,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落實中國地震構造環境探查規劃,全力推進地震構造環境探查;推進全國重要承災體抗震設防屬性資訊和空間資訊的調查,開展省級震災風險區劃試點;加快推進新一代地震動引數區劃圖編制,開展京津冀地區高精度地震危險性圖編制工作,推進地震災害風險資訊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

——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完善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專案,推進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以及地震科學國際資料中心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型研發基地建設;深化防震減災國際合作,強化“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融合、充滿活力、富於創造的地震科技創新生態。深入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深度參與“深地”和“深時數字地球”大科學計劃。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地震人才工程。

——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位制修訂《防震減災法》和配套法規規章,編制出臺地方防震減災法規建設指導目錄。推動完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持續完善基層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探索建立新時期群測群防工作模式,統籌推進“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體系落實。強化公眾主動參加應急演練和災害情景體驗的政策措施,共建共享體驗館和公共實訓基地,引導公眾提升防震減災綜合素養和防震避險應急能力。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不斷開創“防震減災+”服務新局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引導地方政府和相關行業部門利用市場機制獲取防震減災服務;聚焦震災風險防治體系的不同領域全方位地震安全服務,加快形成防震減災服務體系;加大“防震減災+”服務技術創新支援力度,建成國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

2023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中國地震局 供圖

閔宜仁在工作報告中還回顧2022年工作指出,一是地震安全服務保障取得顯著成效,高效應對多次破壞性地震,健全完善地震應急服務響應預案體系,建立地震應急服務響應後評估機制;二是監測預報預警業務能力進一步增強,青藏高原監測能力提升專案完成建設任務,西部地震監測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建立地震監測預報業務質量管理體系,地震預報業務繼續加強;三是探查區劃評估業務體系初步建立,震災防禦業務新格局全面構建,編制完成全國地震構造圖和危險性圖、297個縣活動斷層避讓圖;四是地震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五是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取得新突破,完成國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主體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