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閉關鎖國導致清朝落後世界潮流?乾隆:這鍋我不背,怪順治太短命

大家都知道,清朝長期施行閉關鎖國的策略,以至於清代長期落後於世界潮流。閉關鎖國等同於逆水行舟,不能進步就意味著退步,故步自封。

一說到閉關鎖國,大家腦海裡一定會想起一個人來——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因為正是乾隆下令不允許與西洋通商,且不允許西洋傳教士在清朝傳教。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吉利使者馬嘎爾尼訪問清朝。馬嘎爾尼贈送給大清各式各樣產品,包括天文儀器、紡織用品還有很多工業用品和科學儀器。馬嘎爾尼隨後提出大英帝國想與大清王朝進行通商,但被乾隆皇帝弘曆一口回絕了。

不少人便認為,乾隆皇帝的這次決定,使得大清王朝失去了一次順應世界潮流的機會,失去了一次改頭換面、去舊迎新的機會。其實這個鍋不完全應該由乾隆皇帝來背,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太短命,從而失去了一個接受西洋文化、順應潮流的機會。這又跟順治皇帝有什麼關係呢?

早在數十年前,德國人湯若望在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來到北京,試圖傳播西洋文明。他的努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承認和接納。當他將一些數理天文書籍以及天文望遠鏡等科學儀器推銷給大明王朝時,起碼有不少人對此表示出了興趣。戶部尚書張問達和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徐光啟。毫無疑問,這是漢文明對西洋文明做出的一種迴應和探究。儘管還談不到融合的層面,但自此,德國人湯若望的工作變得有意義起來,甚至得到了大明朝廷層面的承認。

崇禎皇帝就公開表揚德國人湯若望“深知西洋之密”,令他為大明朝編修曆書,甚至還邀請他督造火炮,將西洋火炮技術洋為中用。湯若望樂於充當文明的傳播交融的使者,他寫出《火攻軍要》一書,詳細論述了西洋火炮技術,第一次將西洋軍事文明引進中國。但是很快,湯若望就發現文明的融合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崇禎皇帝的大明王朝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清王朝。

多爾袞和他的部隊入京了,湯若望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待下去。多爾袞一紙命令下來,要實行旗民分治策略,像湯若望這樣的非旗人就得搬出京城。湯若望最終留在了京城裡,多爾袞也許是生了憐憫之心,讓他和他的那些書籍、儀器不再四處顛簸、流離失所。就這樣西洋文明繼續在北京留存,湯若望愉快地發現,新王朝對西洋文明依舊錶達了善意。

順治二年,他為清廷修訂的歷法《時憲曆》在全國頒行。同年十一月,他被任命為大清朝欽天監監正,成為正式的朝廷命官,不久後又升任太常侍少卿。順治皇帝對西洋文明的致敬在湯若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稱呼這個有些年長的中國通為“瑪法”,這是爺爺的意思。

與此同時,順治皇帝也對天文學表達出濃厚的興趣。他關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對慧星和流星的關係刨根問底,甚至天文望遠鏡成了他的玩具。所有的這些學問,是蒙漢文明裡都不曾有的。

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由此成了湯若望的粉絲,對其佩服得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他特許湯若望可以隨時隨地出入大內禁地,想見他就見他,無需說什麼話,無需行什麼禮。因為他自己就時刻想跟這個似乎無所不知的人待在一起。在順治十四年以前,順治一度想加入天主教,只是身為一個皇帝不可能做到如此決絕,最後只得做罷。但終湯若望一生,順治帝對他一直恩寵有加。

順治十一年八月,封湯若望為通議大夫;順治十五年正月,封湯若望為光祿大夫,井恩賞其祖宗三代為一品封典。當然,順治皇帝對湯若望的器重遠不止這些。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皇帝臨死前,還把已經年邁的湯若望叫到跟前。順治聆聽了他關於立儲的意見,並最終釆納了其建議,立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從世俗的層面上看,似乎很難解釋順治為何對湯若望如此恩寵有加。

也許用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致敬才可以勉強說得通吧。兩個年齡懸殊、閱歷文化都不相同的人最後走得如此親密,成了忘年交,似乎只能說明文明的融合在這個世間還是有跡可循的。只可惜順治皇帝二十六歲便去世了,沒過幾年,湯若望也去世了。

如果順治多活十年,也許就沒有後來清朝的閉關鎖國的策略了,順治皇帝也很有可能成為清朝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順治皇帝的英年早逝,使得大清王朝錯過了一個交流西洋文化,同時順應世界潮流的機會,著實令人可惜。

參考資料:《明實錄》、《清史稿》、《湯若望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