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故鄉年味|無扣碗不春節,河南開封古城的年菜標配

在歷史的浸潤下,八朝古都河南開封十分重視過年的儀式感,也擁有豐富的舌尖上的美味。年夜飯,開封人一定少不了扣碗這道壓軸菜。春節期間,扣碗在開封人餐桌的地位如同餃子一樣重要,是招待親友的必備。扣碗,顧名思義,就是將碗裡的肉倒扣在盤子中。人們往往會在除夕前幾天就開始忙活,準備製作扣碗。

而充滿“甜蜜”味道的傳統小吃,也是開封人年味的代表。每年春節,人們走親訪友會帶上幾盒口味豐富的花生糕。節日期間,開封各大景區的廟會上,不僅能吃到糖畫、牛皮糖,還能感受到民俗技藝。美食最能勾起人們對故鄉的回憶,而甜蜜的小吃或許就是留在人們心中的幸福年味。

在河南開封,扣碗是年夜飯和招待親朋的標配,經炸制的酥肉、五花肉等放在一口傳統老式地鍋上蒸熟。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攝

先炸後蒸的扣碗是年菜標配

開封地處中原地區,冬季氣溫有時低至零下。在開封人的眼中,熱量爆棚、噴香四溢的扣碗,是春節期間飯桌上的一道重頭菜。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五,就是人們開始準備扣碗等年菜的節點。

扣碗這道菜的形式豐富且有講究。一般來說,小酥肉、芥菜肉、腐乳肉、排骨、黃燜雞、粉蒸肉、原油肉、八寶飯、紅薯丸等,都是扣碗裡的主角。

肉類扣碗的精髓就是“炸”和“蒸”,這裡邊蘊藏著功夫。“炸”是關鍵,這一步也被當地人稱為“過油”,就是將肉、魚、雞、豆腐等年菜通通炸制一番。

在開封人肖寧的記憶中,“過油”猶如迎接除夕宴席的序曲。當看到母親把買來的豬肉切割成小肉丁,裝進面盆一樣大小的容器中,按比例攪入澱粉、醬油以及蔥姜等配料,隨後架上一口平日裡不怎麼用的大鍋,倒上半桶油,開始噼裡啪啦炸酥肉的時候,年味也越來越濃了。除了炸酥肉,往往家裡還會將提前備好的鯉魚、雞塊裹上面糊“過油”炸透。

為何年前要給“過油”?在肖寧看來,或許與當地的傳統習俗有關。過年期間,除了小家庭的團聚,還有很多前來拜訪的親朋,宴請賓客的過程會持續到元宵節,“過油”炸制會更便於食物儲存,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此外,在物資不夠豐富的年代,往往春節期間商販歇業,這也是人們會提前備好年菜的原因。

如果說“炸”是扣碗美味與否的關鍵,“蒸”的技巧則是能否將美味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決定性因素。將炸過的肉塊、雞塊、魚塊等分別放進碗中,放入一兩顆八角、幾粒花椒、少許醬油和蔥花、五香粉等,而後倒入一些溫水,開始上鍋蒸兩個小時。

經過時間沉澱,澱粉與肉香再次交融,此時將一碗熱氣騰騰的肉倒扣在盤子上,晶瑩剔透的小酥肉扣碗就製作完成了。軟軟糯糯的口感,一口肉就上一口饅頭,年味的美好定格這一瞬間。

“甜蜜”糕點釋放幸福年味

在許多開封人的記憶中,傳統糕點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而糕點中,花生糕、芝麻片等傳統小吃深受喜愛。

有公開資料記載,花生糕源於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六百餘年,流傳至今,其成品呈片狀,多層次,疏鬆度強;食之鬆脆,香甜利口,令人回味無窮。

層次豐富、入口即化的花生糕是開封人“甜蜜”的回憶。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攝

說起開封的知名特產,一定少不了花生糕。如今花生糕的口味更加豐富,包括玫瑰、桂花、奶油等。但其外包裝還沿用傳統糕點的包裝方式,用草紙包裹,上蓋一張印有“花生糕”的四方紅紙,再用草繩捆綁結實,簡樸的包裝方式保留了人們曾經對過年的回憶。

春節期間,開封古城的人們還有一項休閒專案,就是逛廟會。廟會上,人們既可以欣賞舞龍舞獅等傳統民俗專案,還可以現場體驗到民間傳統手藝人制作的小吃與技藝絕活。這些絕活不少都與“甜蜜”相關。

開封萬歲山景區已經連續多年舉辦春節廟會,有百餘項民間藝術表演,逛累了還可以嚐嚐民間藝人表演畫糖畫、手工製作麥芽糖等。一鍋熬製好的麥芽糖、一個勺子,就是糖畫師傅製作糖畫的工具,不到30秒,師傅可以做好一個福字糖畫。這時師傅還會高聲對購買福字糖畫的顧客說“請接福”,祝福聲中充滿了過年的儀式感。

開封萬歲山景區糖畫師傅現場製作糖畫福字。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攝

人們還可以在廟會上看到師傅將一張手工製作的牛皮糖剪成三角狀,剪的過程中還時不時給在一旁觀看的人們品嚐一番。這種傳統的售賣方式也帶給不少開封人春節的美好記憶。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