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過年千萬不能吃太飽!不光變胖,還有這些危害

“每逢佳節胖三斤”,一到過節的時候,飲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會聽見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多吃點,身體要緊”“吃多了就胖了”等等,但這些話真的有道理嗎?

吃得太飽

身體會傳遞什麼資訊?

1. 肥胖

肥胖是一種“富貴病”,主要與攝入的能量過剩有關。從健康角度來看,肥胖是因為人體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過高,從而導致身體出現了“過飽綜合徵”。

但很多人往往一日三餐無肉不歡、大魚大肉、胡吃海塞。不到一週,漲了十斤。不光如此,還會問自己,我怎麼這麼胖了?

研究發現,

人在長期吃得太飽之後,人體內的能量代謝過程會變慢,身體無法及時把多餘的能量消耗掉從而導致脂肪堆積;而在長期高熱量飲食之後,人體內可提供給肌肉組織的能量也就隨之增加了。

2. 影響睡眠質量

因為過多的食物會讓胃部有很強的飽腹感,而胃部飽脹後,它所產生的生理訊號會使大腦更加興奮,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因此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在睡覺前吃太多東西以及喝太多飲料。同時睡覺前應避免劇烈運動或者大聲說話。

因為這樣做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以及呼吸變淺等問題的出現,同時還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等問題出現。

經常吃太飽

會發生什麼?

1. 影響大腦功能

長時間飽食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

人類大腦中存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區域(大腦中控制學習、記憶等功能的部分),這個區域能夠在學習新知識時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連線網路。而飽食後食物被大量消耗,此時海馬體內的神經元連線網路數量明顯減少,因此記憶功能會受到影響。

此外,飽食後還容易導致血液中血脂含量升高,而血脂升高後就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2. 易患膽囊炎、結石等疾病

吃得太飽,會使體內的血液集中在腸胃上,使肝臟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引起肝臟功能受損。

尤其是經常吃撐後,會使得腸胃處於持續擴張狀態,這樣食物就會堆積在胃部中容易產生大量細菌和毒素。

這些有害物質長期積存而無法排出,就容易誘發一系列疾病,例如膽囊炎、膽結石等。

3. 增加致癌風險

經常吃得過飽,會使胃腸道的運動不協調,蠕動功能降低,增加胃腸道腫瘤發生的風險。

比如,在胃排空的過程中,可引起膽酸與卵磷脂在黏膜上分泌增多,使黏膜上皮細胞產生變異。

同時,膽汁中大量膽紅素不能正常排出體外而聚積於肝細胞中沉澱形成膽結石。

膽囊中膽汁長期停留在體內形成膽結石的同時也會使腸道蠕動功能減弱,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

另外也容易引起肝臟代謝功能異常,影響肝臟對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及解毒能力。

4. 損害心臟健康

經常吃得太飽,容易導致體內的血脂、血糖和血壓升高,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和血管壁粥樣硬化等疾病。

研究發現,進食過多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大量進食會導致心臟負荷加重,引發心肌肥大。

美國心臟協會也曾指出,長期飽食的人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的4倍。

5. 降低免疫力

長期飽食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容易出現疲勞、無力、精神萎靡、頭暈、失眠等症狀。

而且長期飽食還會導致機體內的維生素B1含量降低,從而會引起免疫細胞功能的下降,增加人體感染病菌的機率。

尤其是在吃完飯之後,人體中維生素B1水平是最低的時候,此時如果不注意飲食就會導致血液中維生素B1水平降低,容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而且如果長期飽食,還容易造成體內酸性物質濃度升高。

此時就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從而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6. 增加胃病發病率

美國科學家曾對近3萬名志願者進行研究,發現每天進食過飽的人,其患胃癌的風險比普通人要高出4倍。

長期飽食,胃腸道長期超負荷工作,會使胃黏膜一直處於“緊張工作”的狀態。同時,還會破壞胃黏膜屏障,誘發胃潰瘍和胃炎等疾病。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儘量不要在進餐時吃得太飽,否則會使身體的血糖水平提高過多,長此以往,會使身體調控血糖能力下降,體重增長,影響健康。

吃飯前如果感覺到餓了,可以選擇吃一點健康零食來緩解飢餓感。

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嚥。建議每餐前先喝點水,這樣有助於消化、減少腸胃負擔、提高飽腹感等。

進餐時不要喝含糖飲料或碳酸飲料,否則會增加胃腸負擔;吃一份含有少量脂肪的健康食物,比如雞肉、魚肉或者瘦肉等;建議選擇一些低脂或無膽固醇的食物,比如堅果零食。

吃完飯後可以做一些輕緩運動或散步5-10分鐘以促進消化。

透過方法指導,可以幫助我們繞過一些因為長期多吃帶來的疾病困擾,也能夠吃得開心,吃得放心,安心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