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井眼店的餅——吃也懊恨,不吃也懊恨

招遠有個小小的小村莊,據說安村的時候十幾戶人家,現在仍然還是十幾戶人家,這個村名叫做井眼店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由於處在招遠和黃縣的交界之地,憑藉其不可替代的天然地理優勢,在招遠的史冊上獨具特色。

民間有謠:“先有井眼店,後有招遠縣”。

“井眼店”在界溝姜家村的東面,說來還有一段故事呢,說很久很久以前,北山姚家有這麼一戶人家,家境貧寒,弟兄三人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窮則思變,樹挪死,人挪活,於是三人決定走出去,大哥去了現在的罐兒姚家村安了家,二哥獨自一人南下,去了萊陽後也過起來很有起色的日子,就是現在的大姚家村,三弟則一個人誤打誤撞地來到井眼店,當然,那時還沒有井眼店這個村。

誰知道,老三落腳的地方,竟然是招遠和黃縣兩打交界處,交通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商賈雲集,而且奇怪的是,不論是往南四十里地,還是往北四十里,周圍均沒有一個店家驛站,並且村裡有一處天然的泉眼,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斷,三弟便在此井邊,用石頭建造起房屋並開設了供路人歇腳的旅店,一來為自家生計,再者也是為了方便來來往往的客商可以在此休憩。之所以把店開在那眼井的旁邊,也是為來往商人取水飲馬方便,當時並沒有名字,後來慢慢的因為旅店就在那眼井旁邊,慢慢的,“井眼店”這個名字就傳開了。

慢慢的旅店生意越來越好,姚家老三日子也過的有滋有味,於是在這裡紮了根,娶妻生子,子又生子,孫又生孫,逐漸開枝散葉,在這裡過起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小村莊也由一戶人家漸漸裂變成兩戶三戶,以及後來的十幾戶。

這裡的房子很有特色。基本都是都是靠街而建,一般都是東廂房,西廂房,以及南廂房和正房的膠東四合院,主人一般都住在西廂房,把東廂房則留給來往商旅。在古人眼裡,東為大,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之禮,也是先人後已的思想體現,井眼店村現在的房屋依然是幾百年前的原始狀態,牆外還保留著當年供來往客商栓馬用的“栓馬樁”,有的人也把這個叫“牛鼻子”或者“牲口橛子”、“牲口窩子”等。

有住宿就必定會拉動餐飲,井眼店的民宿旅遊,餐飲就成了一種隨之而來的剛需,那時候,黃縣人很喜歡做生意,他們憑藉生意人天生的兩排伶俐齒,三寸不爛舌,把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住宿就得吃飯,於是南來北往,手提肩扛,驢馱馬擔的商人們,除了會在這裡歇腳、飲馬或住宿。長途跋涉的疲憊,更需要人間煙火來暖胃,相傳姚姓創造了一道非常有名的地方小吃——井眼店餅。據說這餅,外酥裡嫩,色澤金黃,鹹香味美,民間亦有謠:“ 井眼店的餅,吃也懊恨,不吃也懊恨。” 為什麼吃也懊恨呢?因為井眼店的千層小餅做的很薄很薄,說是剛烙出來放在院子的矮牆上會被風一層層的吹到飄飛起來。

那如此好的小餅,不吃肯定會懊恨,可吃了也懊恨呢?聽老人們講原來是因為吃了一張,嚐到了美味,就會忍不住想吃第二張,可是吃一張不飽,吃兩張又太奢侈,但是不吃,距離兩邊的招遠城和黃縣城還各有四十里,就會餓肚子,所以說吃了也懊恨,不吃也懊恨。

井眼店的餅,吃也懊恨,不吃也懊恨。

親,井眼店的餅,你吃了沒?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