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敦煌版“農夫與蛇”:史上最經典的一幅壁畫

這是一幅中等規模的壁畫,長達3。85米,高有0。96米,創作於距今大約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它被畫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面的牆壁上。

這也是一幅神奇的壁畫,我們今天看這幅畫,要從兩端往中間看才能看懂畫中的故事。也就是說,故事的高潮和結尾,在畫的中間部分。

鹿王本生圖

在古印度恆河邊的森林裡,有一頭九色鹿王。它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顏色組成,頭上兩個角卻潔白如雪。一日,九色鹿聽到河裡傳來溺水者的呼救聲,便不顧自身安危,跳入河中,背起溺水者。獲救後的溺水者感激萬分,向九色鹿磕頭,但九色鹿只說:“我不需要你的回報,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蹤。”溺水者滿口應承,並對天發毒誓。

溺水者獲救後發誓

另一邊,王后在睡夢中夢見了九色鹿,便要國王下令捕捉九色鹿,欲取其美麗的皮毛做衣裳。國王於是釋出公告,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在利益的誘惑下,溺水者不顧九色鹿的救命之恩,竟然變成了告密者,向國王透露了九色鹿的行蹤。國王遂率領眾人前往密林裡捕殺九色鹿。

告密

被兵馬包圍的九色鹿悲憤不已,緩緩走到國王面前,向國王講述了自己捨命救出溺水者卻遭背叛的經過。國王被九色鹿的陳述所打動,轉身怒斥溺水者,並下令永遠不得捕殺九色鹿。在故事中,告密的溺水者最終毒誓應驗,渾身長瘡,嘴發惡臭。而九色鹿也感受到了人心的險惡與複雜。

鹿王本生圖

這個充滿寓言性質的故事,其實是一個經典的佛教傳說。如同這幅壁畫的名字叫《鹿王本生圖》,它講的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的事蹟。“本生”故事是佛教的一種故事型別,根據古印度的輪迴轉生觀念,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經降生為各種聖人賢者、仁禽義獸,並積累了無數的善行善事,最終才修成正果,成為佛陀。《鹿王本生圖》展現的,便是釋迦牟尼前世轉生為九色鹿王行善的神蹟。

整幅畫採用橫卷式連環構圖,打破了傳統按時間單向敘述的方式,創造了從左往右、再從右往左雙向推進情節,最終將故事高潮集中於畫面中心的新形式。畫面從左開始,依次描繪九色鹿救溺水者,溺水者發誓不洩密,九色鹿在山中游憩等情節;又從右開始,依次描繪王后夢見九色鹿,要求國王捕捉九色鹿,溺水者向國王告密,國王率眾人捕鹿等情節。左、右兩組情節交會在畫面的中心,便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九色鹿與國王的對話。

鹿王與國王的對話部分

《鹿王本生圖》在敦煌壁畫中,乃至在中國藝術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這不僅源於這幅畫的故事、構圖與創意,也源於它的色彩、山水與人物形象。整幅畫以土紅色為主調,十分鮮豔,再配以青、綠、黑、白、灰等色調,在對比中突出色彩的飽和度。畫中以山川、河流、宮闕來劃分地理空間,區隔故事情節,在形式感上顯得既質樸又實用。

用色大膽,故事跌宕

總之,這是中國早期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如同故事中九色鹿的訴說一樣,一千多年過去了,它還在提醒世人關注善與惡、罪與罰的永恆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