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班主任為51學生設53個班幹部崗,媒體:教育的智慧和善意

據央視網報道,四川宜賓一位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為班裡的51名學生設定了53個班幹部崗位。其中既有班長、學習委員等傳統職務,也有燈長、飲水機長、前門管理員、後門管理員等創新崗位。“編制”數多於人數的安排,意味著班裡的每個學生“大小都是個幹部”。

這則新聞下的評論區裡,有家長說孩子被老師任命為“光明使者”,一打聽原來是負責班裡開關燈的;有人經驗豐富,知道在學校裡負責擦黑板的“黑板長”要競爭上崗;有人回憶起自己上小學時當了6年“鑰匙長”,只因家離學校特別近……班幹部存在於多數人學生時代的記憶中,只不過彼時受名額限制等因素影響,能當上班幹部的往往是學習好、能力強的少部分學生,不少人連小組長都沒當過。

讓人人都成為班幹部,其實不算新鮮事——2020年,四川達州宣漢縣某中學的一個班級就因為62名學生都是班幹部而走紅網路;在一些幼兒園裡,從“洗手小組長”到“喝水小組長”再到“吃飯小組長”,可謂每個小朋友都有崗位……

有人覺得這是在迎合和助長“官本位”意識,但大多數人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不同,如果能讓他們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自身優勢,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閃光點,無疑有助於其自信心的建立和上進心的培養。

事實上,上述新聞中的大多數班幹部與其說是“官”,不如說是班級某項事務的承擔者、服務者。給每個孩子安排具體職務,不僅能調動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而且能讓他們學會擔當、懂得責任。

班級的事,事事有人管;班級的人,人人有事做。對孩子而言,學校和班級猶如一個小型社會,讓他們擔任班幹部,可以促進這個小“社會”正常、良好運轉,還可以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進而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被需要的感覺。就像一位家長留言所說,某天擔任燈長的兒子遲到了,老師和同學都沒有開燈,“孩子回家後說從沒覺得自己如此重要過”。

看罷這則新聞,不少網友對當事班主任的巧思和善意給予讚賞,也有人回憶起昔日老師對自己的影響。近年來,有關好老師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有老師給全班每個同學寫下獨一份的期末評語,並在開頭配上了與孩子名字相關的成語;有老師用表情包、幽默的話等“花式”批改學生作業,讓網友心生羨慕;有老師在晚霞出現、初雪落下時,在課堂上邀學生一同感受自然之美……“最走心的評語”“最浪漫的教育”,老師們的教學方式、態度各不相同,但其中包含的智慧與愛並無二致。

教育從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塑造與滋養。當一個孩子在擔任“燈長”的過程中有了責任意識、找到了自我價值,其成年後很可能會將這份責任感投入到工作中,有更多擔當和作為;一個少年若曾在課堂上與同學、老師共賞晚霞,未來人生中縱有無數俗事纏身,其或許都會努力為自己在心底留存一片純淨空間……從這個角度看,遇上好老師,不僅是學生之幸,也是社會之幸。

古往今來,教育理論、流派數不勝數,根基不外乎“用心”二字。德國哲學家奧根·赫立格爾曾說,老師教育學生應該以心傳心,就像以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希望能有更多用心的老師湧現,為更多的學生點亮心燈、照亮人生。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