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樂活】審美變化中的自我社會審美標準與藝術創作關係講座

2021年3月12日晚上,在樂活琴茶書舍聽姚晶晶老師的講座,主題是“審美變化中的自我——社會審美標準與藝術創作關係”。

講座在古琴音樂和姚老師的吟唱中開始的。姚老師今天講座的核心詞是“審美”,它是藝術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根本屬性。

姚老師給我們推薦的書目是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她希望像我這樣的普通大眾,應該懂得一些審美知識。她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有審美的意識,懂審美的知識,那麼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姚老師首先從服裝的變化中,聊人們審美變化的過程。那些中山裝、軍裝、西裝、牛仔裝和休閒裝,都是我這一代人曾經歷過的。

童年時代,如果誰家有人在當兵,能夠搞到一件軍裝穿穿,那是神氣得很。特別是男生,多少都有些英雄夢的。穿著軍裝,再配一把玩具木手槍或者鐵手槍,在同伴中絕對有領導力。也是女孩穿軍裝的,沒有軍裝,有個軍用揹包做書包,那也很牛的,這些我都沒趕上。

剛認識蠶哥哥時,他穿的是藍色的呢子中山裝,感覺很帥氣,有一些書卷氣。結婚時開始時興西裝了,蠶哥哥太瘦了,穿不出那種西裝的派頭,感覺像衣服掛在衣架上。西裝時興的時間比較長,不像現在只有正規場合才穿,那時的西裝無處不在,老闆穿,工人穿,農民也穿。我廠裡就曾發過藍色西裝做工作服,上班不穿西裝工作服,可是要扣錢的喲。現在想想都像是笑話,可當時是很嚴肅的事情。

牛仔服盛行的時候,男女老少都是牛仔服,至少也要配條牛仔褲,春夏秋冬都穿過牛仔裝。到了休閒裝流行的時代,才開始有些變化。衣服的顏色不再是單調的藍色,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各有選擇,不再像從前那麼一致。

姚老師是美術老師,今天的講座主要是講繪畫,如何欣賞藝術。我第一次聽到了“徐黃異體”“徐熙野逸”“黃家寶貴”。原來,畫畫除了用筆畫,還有一種畫法叫沒骨法,就是直接用顏色暈染,沒有“筆骨”,就是說沒有用墨線勾勒的輪廓。以前只知道有水墨畫、工筆畫幾個基本的概念,今天算是多記住了幾個關於畫的詞彙(我只會這麼說,專業人士看到這裡笑掉大牙,我可負不起責任喲)。

我原來以為揚州八怪,是人們對揚州藝術家們的尊稱,今天才曉得,原來並不是這麼回事。

姚老師給我們展示了N張江岸送別圖,讓我們聯想起古人的送別詩,姚老師也寫了兩首打油詩,一首叫《江岸送別》:江流不息千古行,岸林盤盤迷途津。送君一闕陽關調,別處涕淚滿衣襟。另一首叫《氣勢撼人》:氣動身難平,勢起波瀾驚,撼然莫可知,人道山水情。看來藝術是相通的。

姚老師講了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她說我們老家那些紙紮匠,給故人扎的房子衣箱之類的,現在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還說外國人無法理解,扎那麼漂亮的東西,只為付之一炬。如果不是姚老師今天一說,我對紙紮匠的作品是見多不怪,不以為然呢。

姚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再感謝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給予她很好的啟蒙教育,才成就了她今天的作為,擁有感知美的能力,並因此擁有了美好的人生。看來感知美,也需要童子功呢。

關於審美,關於藝術,有太多太多的知識,有太多太多有趣的故事,我聽得很不過癮,繼續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