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宋朝時期的重文輕武是怎麼形成的?宋太祖為何對此做出了哪些批評?

在談論到宋朝的時候,重文輕武這個政策是我們始終無法避開的,而談論到重文輕武,相信有很多人腦袋裡第一時間蹦出來的就是宋太祖,很多人認為重文輕武就是由宋太祖提出並完善,以至於影響整個宋朝的。

其實不然,重文輕武雖然是在太祖時期就有出現的苗頭,但是這項制度絕不是宋太祖完成的,在宋太祖時期,真實的情況其實是文武兼併。

且聽筆者為大家梳理一下宋朝重文輕武形成的過程,或許你就會贊同筆者上述所言了。

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究其原因便是武將擁兵自重,不斷的干擾朝廷政權,在這個年代,人們信奉的手中的兵權,整個社會都是充滿著暴力,自然便是重武輕文了。例如史弘肇便當朝諷刺宰相:安定朝廷平定禍亂需要的是長槍大劍,至於你這樣的酸腐文人,有何用?而一朝宰相在受到了這樣的侮辱之後卻並沒有反駁什麼,這足以見得五代看重武力的社會風氣已經深入人心,幾乎每一個人的最高志向便是上陣殺敵,建功立業,同時心裡又充滿著對文人的不屑,例如武將焦繼勳嘗謂人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可以說,整個五代時期都是重武力,輕禮教的一個時代。

到了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宋太祖深知五代時期重武輕文的風氣會培養出一個又一個驕兵悍將,一旦這樣的人多了,那北宋政權必將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所以宋太祖明白要想安邦,必須使用文臣治國,為此,他還經常建議自己的近臣趙普多讀點書,趙普在宋太祖的影響下,從年少時的寡學術逐漸轉變為了手不釋卷。

宋太祖是武將出身,其成長在五代時期,必然是免不了武人獨有的特性,包括其骨子裡對文人的輕視,例如又一次宋太祖拜訪趙普,發現吳越王俶用金賄賂趙普,正當趙普惶恐不知所措的時候,宋太祖卻擺了擺手,示意此事無關緊要,僅僅說:“但受之,無害。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耳。”宋太祖這句話說的是國家大事並不是靠書生決定的,這樣的腔調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和上文中五代武將史弘肇的強調一樣嗎,這就說明,宋太祖其實對文人還是輕視的。

但是宋太祖對文人的輕視卻並不妨礙宋太祖以文臣治國,這裡便體現出宋太祖身為一代開國帝王的偉大之處了。首先在趙普的建議之下,削弱武將的勢力,本著能使用文臣就用文臣的原則,將多處原本武將擔任的官職換成了文臣上任,同時拿走禁軍的兵權,生怕武將作亂。

但是事實上,宋太祖雖然以文臣治國,壓制了武將,只不過是將原本地位過高的武將往下拉一拉,將地位過低的文臣往上抬一抬,武將和文臣的天平實際上是持平的,宋太祖以文臣治國的同時,也是十分重視武將,例如王仁贍在平定蜀國之後的不久,就縱容下屬燒殺搶掠,如果按照律法來講,這絕對是不允許的,身為主將的王仁贍是要受到嚴懲,但是現實卻是並未嚴懲王仁贍,而是以仁贍新立戰功,第行降黜而已。

筆者認為,宋太祖時期重文輕武的現象並不明顯,究其原因還是外患,在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北邊契丹的威脅下,太祖必須重視武將,就算是杯酒釋兵權,也只是收的禁軍將領手中的兵權,而對於邊關將領,宋太祖可以說是十分寵幸,甚至是縱容了。

所以在宋太祖時期,真實的情況是文武兼併。

宋太宗繼位之後,由於其得位充滿疑點,很容易遭到天下人民的質疑,所以宋太宗急需一場功勳來掩蓋這些疑點,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北邊自然成為了宋太宗的不二之選,宋太宗拿下北漢之後原本應當犒勞將士,休息整頓再北上圖謀幽雲十六州,但是或許是宋太宗太想建功立業了吧,將士們極其疲憊之下,還未得到休息就接到了繼續北上的命令,這一場仗北宋方面慘敗,太宗也不幸受傷。

在軍中養傷的宋太宗此時聽聞有人想擁立太祖之子上位,本就多疑的他更加增加了他對武將的防範,畢竟沒有兵權,擁護也只是個笑話。

自此,宋太祖開始控制此前從未觸碰的邊關將領,提出將從中御製度,將士出征需要賜陣圖,並且派監軍監視將領的一舉一動,武將的地位進一步下滑。同時,宋太宗廣開科舉之門,據統計,整個太宗時期錄用計程車子達到了1487 人,而宋朝初建,急需人才的太祖時期的進士人數也才188 人,由此可見宋太宗徹底打破了文臣和武將之間的平衡,文臣開始輕視起武將來了,例如辛仲甫評價大將党進:“如進鷹犬材耳,何足道哉!”語言中充滿輕視。

所以,宋朝真正開始實行重文輕武應該是宋太宗開始的,而非網路上所說的始於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