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潮汕文化】宋朝人過年有哪些風俗習慣?品一品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

現在過年的時候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年味”究竟是什麼呢?古代人過出息究竟有哪些風俗和習慣呢?今天我們就回到千年前,看品一品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宋朝人的的年味,除夕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做“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宋代的“桃符”,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春聯”,因為以前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有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在熱鬧的炮竹聲中,舊年的最後一天即將結束,人們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滿,家家戶戶都忙著換上新的春聯。可惜今天城市中許多商品房的設計,連貼春聯的門楹都給省掉了,買副春聯都不知貼哪裡。

吃過年夜飯之後,宋朝的城市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痴呆,千貫賣汝痴,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做“賣痴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託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願。

除夕之夜,怎能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宋代時,火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節日慶典,人們利用火藥製成響亮的炮仗、璀璨的煙花,在節日裡燃放,圖個熱鬧與喜慶。除夕夜,宮禁之內,炮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於街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響亮,造型也非常華麗,製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內藏藥線”,點燃後可連響百餘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俗呼為“新年”。後世引入西洋曆法,為與陽曆1月1日元旦相區分,才改稱為“春節”。

農曆元旦這天,朝廷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穀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后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與皇帝同之。”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皇帝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大宋與大遼建立有平等的邦交關係,每年元旦,兩國都要互派“賀正旦使”,入朝相賀。西夏、高麗、交趾、回紇、于闐、真臘、大理、三佛齊等屬國,此時也都派遣了使臣來到東京,祝賀大宋元旦。

在大朝會上拜賀皇帝之後,這些外國使臣被安排到使館休息,第二天(即正月初二)在各使館賜國宴;第三日,請到玉津園參加禮儀性的射箭比賽,朝廷會選出“能射武臣伴射”,在射箭比賽中表現出色的伴射武臣,不但可以得到皇帝的豐厚賞賜,而且“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熱情絲毫不減今日的粉絲們對待為國爭光的體育明星。

民間更是熱鬧。在東京開封,從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州北封丘門外,以及州南一帶,到處都是綵棚,銷售“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與各種好玩的小商品,“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在臨安杭州,市民“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譁,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

按照慣例,宋朝政府會宣佈:春節期間,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又放開賭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市民儘可縱情賭博。許多商家也以博彩、抽獎的方式銷售商品:中獎了可以低於市價的價格獲得某個商品,抽不中則需以高於市價的價錢買下該商品。到了夜晚,貴家仕女也結伴出來逛街,進入賭場看人們賭博,到夜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即使是貧困市民,過年了,也要穿上“新潔衣服,把酒相酬”。

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宋朝出現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賀卡。許多士大夫由於應酬太多,分身乏術,無法一一登門向友朋、親戚、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俗以為常”。一些富貴人家,因為前來投刺賀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門口掛一個紅紙袋,上書“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類似於信箱。

這些拜年帖,通常由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受賀人姓名、賀詞、落款。南宋文人張世南家中收藏有數張拜年帖,是北宋元佑年間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向一位叫“子允”的朋友拜年所用的名刺:“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這是秦觀的拜年帖;“庭堅,奉謝子允學士同舍。正月╳日,江南黃庭堅手狀”——這是黃庭堅的拜年帖;“補之,謹謁謝子允同舍尊兄。正月╳日,昭德晁補之狀”——這是晁補之的拜年帖。

由於遣人投帖比親自登門拜年更為便捷,所以宋代士大夫群體很流行投帖拜年,“俗以為常”。當然也有人很不喜歡這種拜年方式,認為這樣拜年沒有誠意,比如司馬光就堅持不投拜年帖:“不誠之事,不可為也。”這位生活嚴謹的老夫子給人拜年,必親自登門。但投帖拜年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盛行於明清時期。今天許多人逢年過節會給朋友寄送賀卡,可從宋朝的拜年帖找到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