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國如烹小鮮,這兩個名人的故事,讓人感動到不得不說的故事!

先說說兩個名人的故事。一個是伊尹,商初重臣,原名伊摯,出生低微但樂堯舜之道,廚藝精湛,為實現抱負自願做有莘王家中的廚子。他將烹飪之道與治國理政結合起來,老子《道德經》中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估計說的就是他吧?但有莘國小,國君也沒啥理想,他頗有些失望。求賢若渴的商湯王聽說了伊摯這個人後,非常想要他,於是三番五次送重禮給有莘王,鍥而不捨。但有莘王捨不得,因為伊摯做菜好吃呀。商湯沒辦法,只好曲線救國,娶了有莘王的女兒為妃,如此煞費周章地操作一番,伊摯終於作為陪嫁奴隸來到了商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伊摯算得上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商湯有了他後開始展露鰲角。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湯打敗夏桀,建立了商朝,湯以其為相,稱為伊尹(尹是官名,意思為正)。伊尹前後輔佐三代帝王,為商初的繁榮建立了不朽功勳。自湯至太甲,都尊其為師,不敢怠慢,更不敢隨意召喚。伊尹對湯的孫子太甲也盡心盡力,操碎了心,因太甲早年荒唐不聽話,便將他放到桐宮反思三年,日日跟他說湯當年多不容易,三年裡與其他臣子共同執政保持穩定,史稱“共和執政”。後來太甲懂事了就趕緊歸政於他,太甲也成為了明君。

再說說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官宦子弟,父親任過齊國大夫,但後來家道中衰貧困不已,於是他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但也失敗了。管仲在社會上闖蕩,見多識廣,為人靈活,當兵時有臨陣脫逃的經歷,想當官又幾次沒成功,但他的管理才能卻日漸展露,常人難以企及。管仲的故事比較傳奇,齊僖公死後國內動盪,管仲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政治投資吧算是,可惜又失敗),鮑叔牙帶著公子小白逃跑,後來局勢穩定了,兩位公子誰先回國誰就是國君。為了公子糾,管仲去射殺小白,一箭射中心口(準頭不錯)。未料到小白只是詐死,比公子糾還早三天回國當了齊王,即齊桓公。魯國迫於壓力殺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和召忽。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管理人才,欲以鮑叔牙為相。鮑叔牙這人,是真是以國為重,大公無私,他對齊桓公說自己才幹不如管仲,齊國要稱霸的話,就必須以管仲為相。齊桓公也是明智的國君,思來想去,將一箭之仇拋諸腦後,擇吉日隆重地親自去迎接管仲,以表示對他的重視和信任。君臣暢談三日三夜後,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管仲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農業、用人等各方面均才能出眾,最終助齊桓公登上霸主之位。齊桓公幾乎事事請教於他,少數未聽從管仲意見的事情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後來也更加信任管仲。

商湯之於伊尹,齊桓公之於管仲,均是信任有加,尊重有加,禮遇有加。他們能成就大事業,也正是因為有識人之明,有容人之量,遠見卓識,格局宏觀。商湯不在乎伊摯的奴隸身份,可以為他委曲求全,送重禮,娶有莘國王女兒,以其為師;齊桓公更是不計前嫌,心胸寬廣,大膽啟用管仲,事事支援,竭盡全力。孟子說:“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可見用對人才對國家和國君多麼重要。筆者也無比敬佩鮑叔牙,所謂朋友和知音便是如此吧,即算曾為政敵,也不因此否定對方才幹。如果齊桓公小器一點,鮑叔牙自私一點,估計歷史上也沒管仲什麼事,齊桓公能否坐上霸主位置這事也很懸了。

有大作為的國君,必有大的胸襟、格局和氣度。孟子曰:“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想要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所不敢召喚的臣子,如果有事要商量,就到臣子那裡去請教。又曰:“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連管仲尚且不能隨便召喚,更何況那些不屑於做管仲的人呢?居上位者,必須有理想有胸懷,為了理想也必須有胸懷。能容人所不能容,識人所不能識,尊重專業人士,尊重專業人才,敢於聽不同聲音,敢於納不同意見。如有不敢召之士,離成功與成就則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