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你越對,得罪的人就越多

古語有云: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人生在世,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處。

如果你認為有些事是錯誤的,可能不是事情本身不對,而是人與人的立場不同,認知有所差異。

一味的追求對,到頭來,你越對,得罪的人就越多。

01

你越對,事越錯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

智者,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不會總是對孰對孰錯斤斤計較。

楊絳的《我們仨》裡講過這樣一件事:

錢鍾書和楊絳曾在出國的輪船上吵過一架,只是因為錢鍾書讀錯了一個法語的發音。

楊絳覺得錢鍾書的發音有口音,不純正,錢鍾書很是不服。

然後楊絳向同船的一位法國人求助,結果楊絳是對的,錢鍾書錯了。

楊絳回憶時稱:“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人與人在相處過程中,如果太計較對錯,容易發生爭吵,情緒失控,口不擇言,傷害感情。

一個家庭裡,和最親近的人分對錯,你越對,感情越散,家庭就不和;

朋友之間,太強調對錯,你越對,友情消弭得越快,越容易沒朋友。

不要總想著證明自己是對的,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為人處事要學會變通,留有餘地,若過於較真,那麼你越對,事越錯,災禍也就越近。

02

是非不分惹人厭,是非太分招人恨

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

是非太分明就是嗔,是非不分明又是痴!

有些是非是永遠都分不清的,人們討厭是非不分,但也不喜歡是非太過分明。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相交甚好,但各為其主,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

齊襄公去世後,公子糾和小白爭奪王位,結果是小白勝出,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公想請鮑叔牙做宰相,不料遭到了拒絕,鮑叔牙認為管仲具備治國之才能,可以勝任。

在鮑叔牙舉賢薦能下,管仲一展雄才偉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良相。

管仲年老之際,齊桓公問:“你死後,誰可以接任你的宰相之職?鮑叔牙可以嗎?”

原以為管仲會感念鮑叔牙的舉薦之恩極力推薦鮑叔牙為相,可是管仲並未如此。

他說:“鮑叔牙不能為相,他太過是非分明,很容易在朝內樹敵,形成黨派之爭。

這世間的一切不能簡單地用是非對錯來評判,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處於好也不好,壞也不壞的狀態。

人成為好人還是壞人,只在一念之間,是非太分明的人,容易把稍微有點過錯的人推到壞人的行列中去。

能當宰相的人,必須要學會包容別人一些非原則性的錯誤,並慢慢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進而組成一個完美的團體,這才是一個領導者真正需要做的。”

這世上,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有智慧的人不會只談論對錯,而是會把握合適的分寸。

是非不分的人,太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太容易被他人左右,不值得深交;

是非太分的人,太過於計較,不太能顧及他人的面子,容易與人離心離德,人緣不好。

人生在世,不要是非不分,也不要是非太分,理解別人,不苛求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03

得理饒人,是一種胸襟

中國有句老話:

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難免出錯,凡事不可做絕,給自己和他人都要留有餘地。

漢宣帝時期,丙吉作丞相,是出了名的善待下屬。

一次,丙吉外出,車伕喝得酩酊大醉,嘔吐不止,把車上的坐席都弄髒了。

西曹主管痛罵車伕,並想辭退他,丙吉不同意說:“日後,誰還敢收留他呢? ”

車伕心懷感激,之後全心全意趕車,不再喝酒。

後來有次外出,車伕看見驛站的騎手帶著紅色和白色兩個布袋,那是邊疆傳來的緊急文書。

車伕猜想,邊境肯定發生了緊急事情,就到驛站打探,得知敵人已經攻入雲中、代郡等地,於是立刻稟告丙吉。

此時,漢宣帝召見大臣詢問邊郡情況,丙吉胸有成竹,侃侃而談,很快提出瞭解決辦法。

漢宣帝讚賞丙吉憂邊思職,其他大臣也對丙吉十分欽佩。

丙吉說:“這是車伕偶然打探到的,讓我提前有了準備。當初,他醉酒嘔吐,弄髒我的車座,我原諒了他,所以,他對我更加忠心,才有今天這一幕。”

人際交往中,總有一些人,佔著自己有理,自以為得勢,揪著別人的過錯不放,咄咄逼人。

得理不饒人,雖然贏得了自己的面子,但卻輸掉了別人的信任和尊重,甚至會招來災禍。

人得理之時,要適可而止,不要執著於表面的勝利,要學會換位思考,給彼此留有情面。

給別人多一點寬容,也就是給自己留有後路,多欣賞別人,生活會更加美好,也能走得更加長遠。

人常說:

很多事情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不好,四個字,合理就好,根本沒有絕對的好壞是非。

如果只是一味地計較誰對誰錯,時間一長,人與人之間便會變得疏遠,感情失和。

真正聰明的人,不執著於簡單的對錯,不過多計較,寬容待人,泰然自若地過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