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晉朝大臣嵇紹為何被稱為竹林七賢?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忠臣的呢?

嵇紹,晉朝大臣,他的父親非常有名——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嵇紹在八王之亂中捨身保衛晉惠帝而身亡,被晉朝作為忠臣頌揚,位列《晉書·忠義傳》之首。

在嵇紹十歲時,他的父親嵇康被司馬昭判處死刑。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就位晉惠帝后,嵇紹任給事黃門侍郎,他不但為殺父仇人的子孫效力,甚至,在晉惠帝親征兵敗後,嵇紹挺身保衛,在惠帝面前遇害。

因為嵇紹經歷的特殊性,對於他的評價存在著褒貶不一的爭議。如果拘泥於“父慈子孝”、‘’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的觀念,會站在批判嵇紹的立場;但如果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可以看到嵇紹人格中的獨立性,發現他的不平凡。

如果欣賞嵇康的慷慨激昂,對嵇紹行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孝子孫”。

很多古人對嵇紹的觀感不佳,與嵇紹幾乎同時代的學者郭象就對嵇紹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嵇紹出仕晉朝本身已是不孝,他所死之君又是一昏君,之所以嵇紹捨生護主不過是貪圖名位,沒有什麼值得稱頌的地方。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贊同這種說法,近代著名的文獻學與目錄學家餘嘉錫也有同樣的觀點。

對於嵇康,古人卻大多表達出肯定的意見。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照搬《三國志》中的記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在《七賢論》特別推崇嵇康,贊他為“上智之人”。

【全梁文/卷二十九】嵇生是上智之人,值無妄之日,神才高傑,故為世道所莫容。風邈挺特,蔭映於天下;言理吐論,一時所莫能參。

南朝宋文學家顏延之也在《五君詠》中盛讚嵇康。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從以上古人的觀點可以看出,對於嵇康,幾乎都是在讚揚他的高尚品格;對於嵇紹,且不論他的成就,他違背父親意願,出仕為仇人效力,便難以避免為人詬病,對比嵇康的高潔,更讓人對嵇紹不齒。

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的觀念,子承父志,子孫應該要延續父輩的思想和榮耀,不能給祖上抹黑。

然而,用開放的觀點來看,為什麼要求嵇紹去繼承嵇康的思想,為何嵇紹不能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根據“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觀點,除了血緣關係,嵇紹和嵇康並沒有其他關聯。

看嵇紹的生平也可知道,他受到嵇康的影響有限。嵇紹十歲時失去父親,對母親十分孝順,他因父親曾獲罪,安居家中。

十歲小孩,對於父親能有多少記憶和感情?逐漸記事後,嵇紹感受到的只是因為父親帶來的不便,如果沒有人灌輸仇恨的思想,未必會有仇人的觀念。

而且,對父輩的理解是最難的,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教育,造就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也不足為奇。

在外人、後人看來光芒萬丈的嵇中散,或許在嵇紹心裡只是早逝的親人,僅此而已。

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排除嵇康帶來的影響,單獨只分析嵇紹,就會發現他的優異之處。在當時,嵇紹用才能和品德已經摺服了不少名流。

尚書左僕射裴頠(wěi)很器重他,常說:“如果讓嵇延祖任吏部尚書,可使天下不會再遺漏人才了。”

據《晉書》所載,嵇紹有知人之明,很早就道出了年輕有才的戴晞的將來,也能夠遠離受寵外戚賈謐,避免事後牽連,他還有理有據的勸諫司馬礒不能公私不分。

只看這幾件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會覺得是非常賢能的表現。

有幾件軼事也能夠說明嵇紹的不凡。

人所周知的成語“鶴立雞群”,比喻儀表或才能在人群裡很突出,最早就是用來描寫嵇紹。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嵇紹的品格也為人敬仰。石崇與王愷的競相爭豪在歷史上非常出名,石崇也非常殘忍好殺,為力勸王敦喝酒,石崇能做得出連斬三個美人。說石崇庸俗土豪也好,說他殘忍冷血也罷,嵇紹的身份、地位、財富完全不能匹配,但嵇紹以道義待之,不卑不亢,也獲得了石崇的親近和敬重。

【晉書-列傳第五十九】時石崇為都督,性雖驕暴,而紹將之以道,崇甚親敬之。

嵇紹以人格魅力折服了驕橫粗暴的石崇,假如缺乏賢德,他很難做到。

中華傳統觀念裡,強調“三綱”,總會把子女作為父輩的延續,希望子女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完成未竟的事業。然而,按照西方的觀點,在肉體和靈魂層面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所以,不能因為嵇康歸隱山林就要求嵇紹不能出仕,也不能強求嵇紹把司馬家族視作生死大敵,“如果不能復仇,甚至不願意呼吸同一片空氣”。除了同一個姓氏,他們沒有相似之處,更應該把嵇康和嵇紹看作兩個完全獨立的古人。

不能忽視父輩的影響,但也不能看得太重。假如嵇紹一無是處,不能說是嵇康的過失,嵇紹取得的成就,也不能說是因為嵇康的教誨。

郭象說嵇紹為昏君而死是貪圖名位,但在刀光劍影中嵇紹能夠坦然面對,他更像是忠於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於獻身,這樣的人生觀在千百年中國歷史上都屬難得。

所以,西晉王接向朝廷的進諫相對來說比較中肯客觀。

【《晉書》卷五一】謀人之軍,軍敗自身也死亡;謀人之國,國家危難也就會滅亡,古人的道義如此。蕩陰之戰,百官奔逃,只有嵇紹堅守職任來抵禦不道之寇,可以說是真正的大臣,又實在讓人哀痛不已。現在山東正要大舉進軍,應旌表高尚的節義,來號令天下。依照《春秋》褒獎三累的古義,對嵇紹應加以褒賞,那麼遠近就會如風響應,沒有敢不整肅的人了。

也的確如此,嵇紹才德出眾又忠於操守,待人處事符合道義,處理政事則兢兢業業,生死關頭不獨自偷生,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做到了盡善盡美,而且,並不能說他是嵇康養的好兒子,倘若把他看作和嵇康毫無關聯,才能更客觀全面的評價嵇紹,看到他的可貴。

竹林七賢拙論

晉書

〈完〉

—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