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亮為何不願意隱居山林?只因他有一個習慣,讓諸葛亮都不敢出山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驅,自古功名利祿,都是大多數人的人生追求,不過也有例外,自古也有很多人,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寧願過著躬耕而食,鑿井而飲的清貧生活。

這樣的人,一般叫做隱士,他們遠離世俗社會,其中有很多人學問精深、能力出眾,但卻不屑於攀附權貴,只想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也就是傳說中的隱士高人。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隱士高人的態度都是非常尊敬的,適當的時候,諸侯們也會誠懇的尋訪隱士出山輔佐自己,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傳為美談。

不過諸侯和隱士的關係,並不都是這麼和諧的,比如姜子牙也曾三顧茅廬拜訪過一位隱士高人,但結局就不那麼和諧了,甚至出乎意料,想不到鼎鼎有名的姜太公竟然是這樣的人。

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西周齊國東海之上,有一位隱士叫做狂矞(還有一個版本說是兄弟二人),是當時比較出名隱士高人,曾發表過“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的言論,而被世人稱讚。

當時姜太公被封在齊地,聽說狂矞是隱士高人,就去拜訪他,一連去了三次,都被拒之門外,足見這個狂矞的高傲,三次來都沒見到狂矞,狂矞的態度已經十分明顯,太公也沒墨跡,轉身就走,並下令:殺!

這事甚至驚動了在魯國的周公,急忙趕過來想勸阻姜子牙,那哪來得及,狂矞早就涼了,周公質問姜子牙說,狂矞乃天下賢者也,你為什麼要殺他。

姜太公當場就舉了個例子,如果有一匹寶馬,人趕它也不走,拉它也不走,那這馬有何用?就算是一位最低賤的奴隸,也比狂矞有用,況且狂矞目無王法,如果人們都學他,那我還管得了誰?

姜太公一生英明,號稱平易近民,因為狂矞不願意出仕就殺了他,似乎有失賢德,不過所謂賢德也都是理想主義者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從歷史現實的角度說,狂矞死的一點不冤。想當隱士哪有那麼容易。

狂矞生活的那是什麼年代?半封建半奴隸制社會,古代的血腥和殘酷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姜太公乃齊國的締造者,一方國主,去了三次,已經是非常給面子了,狂矞再狂也不過是一介草民而已。

狂矞被姜太公所殺的結局,可以說是非常的現實,縱觀古代的帝王、諸侯,哪個不是奉行不為我用,必為我殺的心狠手辣之輩,封建制度之下,誰也別想獨善其身。所以才有隱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的說法。

這也是時代的侷限性,以現代很多人的思想和性格,如果穿越到古代社會,想必都活不過幾集,時代是不斷進步的,我們也應該客觀的去看待那些歷史名人,聖人是不存在的。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