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善長死前留下一道遺詔,朱元璋看後直接下跪,李善長到底說了什麼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李善長懷的那塊璧就叫做“相權”,雖然早已不在其位,但只要李善長這個人活著,朱元璋的皇權集中之路就走得不那麼暢快。

李善長,早在朱元璋剛在紅巾軍冒頭階段,就為他出謀劃策,並主管物資供應,二人堪比劉邦與蕭何。

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評為第一功臣,官拜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但洪武二十三年,他卻被扣上參與胡惟庸謀反的罪名,一家七十餘人被滿門抄斬。

那年,李善長已經76歲了,朱元璋殺他,難道真的是因為參與了胡惟庸案嗎?

顯然不是。

胡惟庸案,發生於洪武十三年,而李善長被殺時已經是二十三年,為何要等到十年之後才秋後算賬?

更何況,李善長已經76歲,身為國公,還可以世襲,如果“平安著陸”,死後封王也不是不可能。這樣的地位已經無以復加,他參與胡惟庸謀反幹什麼?

幫助胡惟庸推翻朱元璋,不過還是個開國功臣,而他現在本來就是了。胡惟庸也不可能給他更多,最多就是生前封王,他還在乎這個?冒這麼大風險值嗎?

所以,此罪名根本說不通。

那是不是像其他功臣一樣,朱元璋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會對皇位造成威脅,所以一殺了之呢?

其實也不是。李善長當時已經退休回鄉,手中沒有兵權。

說來說去,李善長的真正死因,要追溯到明朝建立之初的宰相制度問題。

明朝建立之後,宰相班子共有四人,依次為中書左丞相、中書右丞相、中書左丞、中書右丞。李善長就是第一任中書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但常年領兵在外,所以,國家大事幾乎可以說是李善長一人做主。

然而,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居然秘密召見劉伯溫,向他徵詢調整宰相班子問題的意見。這個用意可以說是十分明顯,朱元璋要動李善長了。

朱元璋的本意,是要讓劉伯溫取代李善長,但聰明的劉伯溫堅決不肯,因為當時朝中大多數是朱元璋從老家帶出來打天下的淮西勳貴,而自己則是半道上投奔的浙江人,顯然鎮不住這個場子。

同時,劉伯溫也看出了朱元璋這個皇帝的乾坤獨斷,在他手下做宰相,不是那麼容易的,那可當真是伴君如伴虎!

此後,朱元璋選擇了汪廣洋、胡惟庸、楊憲三人入相,李善長穩坐釣魚臺,繼續留任中書左丞相。

但是,這些中書們的倒黴日子,已經不可避免地開始了。

先是楊憲,他先後擔任了中書右丞、左丞,卻在剛剛坐上左丞後就被殺。

洪武四年,李善長、徐達先後告老還鄉,退出了宰相班子,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在施展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

剩下的汪廣洋、胡惟庸二人,汪為中書右丞相(左丞相當時空缺)主持大局,但身為中書左丞的胡惟庸卻根本不賣他面子,處處與之作對。

汪廣洋原本就是個沒脾氣的老好人,先是被楊憲欺負,後來被胡惟庸欺壓,這個宰相跟沒有差不多。於是,他在做了右丞相兩年後,因無所作為,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

其實,朱元璋的本意是想讓汪廣洋、胡惟庸二人相互牽制,但汪廣洋竟然如此無能,弄得胡惟庸大權獨攬,朱元璋能不生氣嗎?

胡惟庸成為右丞相後,開始興風作浪,先試圖陷害徐達,後誣告劉伯溫,朝政更是大權獨攬,使得朱元璋愈發不滿。

洪武十年,朱元璋把胡惟庸的老對手汪廣洋調回任右丞相,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想重新構建平衡局面。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以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殺的線報,希望汪廣洋蒐集證據扳倒胡惟庸,結果汪廣洋依舊無所作為。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將汪廣洋貶到海南,半路又下旨賜死。

而一個月後,朱元璋又以結黨營私的罪名將胡惟庸處死。

胡惟庸死後,朱元璋再也不設宰相,大權獨攬。這件事似乎與李善長無關,那李最後又是怎麼死的呢?

洪武十八年,有人檢舉李善長的弟弟,也是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參與了胡惟庸案,但朱元璋只是輕罰了李存義,並沒有對李善長多加指責。

如果李善長就此夾緊尾巴做人,恐怕還有一線生機,可惜,李善長大概真的有點老糊塗了。

後來李善長擴建宅邸,找湯和借兵三百。此事被湯和上報朱元璋,養老的宰相要兵幹什麼?如此敏感的行為,恐怕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終,朱元璋下決心除掉了李善長。原因很明確,他要把宰相制度徹底埋葬。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被殺了,徐達也病故了。現在只剩下風燭殘年的李善長。

斬草要除根,只有把這個老東西也拔掉,才能讓群臣徹底明白,自己是唯一的權威,你們必須絕對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