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各個民族的喪葬習俗都會火葬呢?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李白墓》,詩中表達了對李白文采的推崇和欽慕,以及對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後的蕭條深表同情。

古代社會發展落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民俗習慣,有些民俗沿用至今,就比如現今比較受重視的節日、婚喪習俗。

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死者為大”,所以對於喪葬習俗格外重視,而且我們民族種類眾多,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喪葬習俗。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喪葬習俗都逐漸演變成了火葬。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個教派的思想理念。

土葬是我國產生時間最早、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最普遍的一種喪葬習俗。土葬的基本準則就是入土為安,土葬源於古代人民模仿動物埋葬同伴的行為。

在農耕社會人們都“以土為本”,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土,所以把土地當作孕育生命的搖籃,所以要“落葉歸根”。

而且在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中,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毀壞,所以土葬是最具孝道的喪葬儀式。

懸棺葬是我國古代流行於南方的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初始形態為洞穴式,後來逐漸發展成鑿穴式,最後以樁木式定型。

人在死後被安放在棺木中,最後把棺木放置在懸崖峭壁之上,之所以形成這種喪葬風俗,是因為古代人都生活在懸崖洞穴內,對山有著特殊的崇拜之情。

除此之外,還有把去世的人安置在深山的大樹上,任其風化的樹葬;把死者送到指定地點讓鷹或者其它動物吞食的天葬;以及濮越民族的崖葬等等。

不過現在最普及的喪葬模式為火葬,火葬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義賞》《荀子·大略》等史料中都有所記載。

火葬不同於其他喪葬模式,不僅可以節省土地資源和木材資源,還能避免屍體腐爛後對環境造成汙染。

火葬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做完告別儀式後,將死者送到火葬場進行焚燒,在那裡親朋好友們和死者做最後的道別。

有些去過火葬場的人會聽到“火化爐”中有悽慘的叫聲傳出,這個叫聲的來由有許多種版本,有人說是靈魂燃燒後痛苦地哀嚎,也有人說是因為死者不喜歡火葬的方式。其實這些都是迷信的說法,專家對此有最科學的解答,並表示這個哭聲並非迷信。

科學解釋:在屍體火化前會經過特殊處理,擔心高溫會讓屍體爆開,在火化爐中設計許多刀片,在火化前會將表皮劃破,這樣就不會出現爆裂或者突然抽搐坐起的恐怖現象。

因為火化時屍體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受熱,高溫下屍體急速膨脹,體內的冷空氣遇熱會從面板上的破口處排出。如果氣體多排出的慢,就會出現所謂的“哀嚎聲”和“哭聲”,所以不必害怕,這不是什麼靈魂哀嚎。

生活中這種封建迷信的現象還有很多,在過去因為人們的科學知識落後,遇到無法解釋的事,就歸功到神鬼身上,也有許多無辜人遭受封建迷信的迫害。

所以作為新時代的人類,我們要相信科學、積極瞭解科學,摒棄封建迷信的思想,這樣才能進步。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科學來解答,那些未解之謎只是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